15岁辍学天才如何用Clout重塑网红经济
SocialFi 界的新星:15 岁辍学天才如何通过 Clout 重塑网红经济?
微小发报道,沉寂已久的 SocialFi 赛道又热闹起来,Clout 应用正悄然改变“影响力变现”的游戏规则。
今天,这个平台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发行个人代币,首枚代币 $PASTERNAK 在短短 5 小时内市值飞涨至 8000 万美元(截至发稿时,PASTERNAK 的市值为 3800 万美元。Meme 代币价格波动剧烈,本文内容仅供学习和研究,不作投资建议),瞬间引发市场关注。背后的操盘手 Ben Pasternak 可不简单,这位 15 岁辍学的社交应用开发天才,25 岁时入选《福布斯》30 Under 30,正试图通过 Clout 为网红经济注入加密基因。
这场实验恰逢名人代币热潮的窗口期。随着特朗普家族的代币潮,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正在变成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而 Clout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繁琐的发币流程变得像创建社交账号一样简单:只需绑定社交媒体认证、支持信用卡支付、自动分配内外盘交易机制——这套“Web2 网红友好型”设计,可能为加密行业注入大量新鲜血液。
什么是 Clout?
Clout 本质上是一次对 SocialFi 领域的大胆基因重组实验——它将 FriendTech 的社交资产化逻辑与 Pump.fun 的低门槛发币机制 结合,最终孵化出一个“网红版纳斯达克”。
模式解析:
-
FriendTech 的社交裂变基因
- 类似于 FriendTech 将推特粉丝转化为私域流量,Clout 更进一步将影响力“上链”:创作者通过绑定 X 账号(需≥1 万真实粉丝)发行个人代币,粉丝购买代币后可与偶像建立“金融化关联”。
-
Pump.fun 的流动性增强术
- 参考 Pump.fun 的简化发币流程,Clout 使创作者在 5 分钟内完成代币创建,并通过内外盘机制控制流动性:内盘预售蓄势(仅限平台内交易),外盘开放后接入 Raydium 等 DEX,形成价格发现的闭环。
操作路径: 步骤一:创建用户名 → 绑定 X 账号 → X 发推验证(病毒式营销)🦠
步骤二:输入代币名称/符号 → 设置发行总量 📊
步骤三:系统自动审核粉丝数 → 通过后支付链上费用 → 生成代币 💰
步骤四:粉丝通过信用卡/Apple Pay/加密货币钱包入金,参与内盘预售 💳
这种混合模式不仅保留了FriendTech对「社交资本证券化」的想象力,还通过Pump.fun式的技术普惠,降低了加密的门槛👾。当其他平台还在争论「社交与金融孰轻孰重」时,Clout已经用一整套标准化流水线,将网红经济推向了工业化量产的新时代🏭。
创始人是谁呢?🤔
Ben Pasternak,25岁,来自澳大利亚的小哥。15岁时,他开发的游戏《Impossible Rush》成功冲进了App Store美国区Top 20;17岁时创立的青少年社交平台Monkey用户超2000万;20岁时,他又用植物基鸡块NUGGS征服了沃尔玛的货架。如今,这位创业奇才又带着Clout进军加密领域🚀。
看似跳跃的创业轨迹,其实隐藏着一条神秘的逻辑线:将抽象价值标准化。无论是把青少年社交需求转化为视频匹配算法,还是将大豆蛋白重塑为「赛博鸡块」,Ben始终在解构复杂系统,并将其变成可规模化的商品。而Clout,正是他为「个人影响力」装上的一台标准化计量仪——当社交媒体账号通过10万粉丝认证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代币合约,这种行为与NUGGS工厂将植物蛋白压制成鸡块的形状,本质上是相同的工业化思维🤖。
这种思维的终极实验品,就是以他自己命名的代币PASTERNAK。作为Clout的首发案例,还得到了Solana官方的支持转发,这个代币上线5小时市值就突破8000万美元,然而白皮书中明确标注「创始人0持仓」。这种故意剥离利益关系的做法,就像在实验室设置对照组:当创始人与代币价值完全解绑,市场的狂热究竟是对技术逻辑的认可,还是对名人IP的盲目崇拜?🧐 ben 的雄心壮志显然不止于此。在最近的 AMA 中,他把 clout 形容为“web3 时代的华尔街+好莱坞”,试图把金融定价和明星梦结合起来。历史总是爱开玩笑:90 年代,球星卡交易市场因投机过度崩盘;而今年,friend.tech 的代币化社交网络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当 clout 为每个网红配上迷你印钞机时,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流量被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社交媒体会变成更高效的价值网络,还是退化为全民参与的金融真人秀呢?
名人发币热潮与商业模式分析
当特朗普的 MAGA 代币以 500 亿美元的市值超越其科技传媒集团(DJT)的估值时,加密市场彻底觉醒——名人的资本动员能力,远超传统实体资产的价值承载。而 clout 的出现,恰似为这场“影响力 IPO”浪潮装上了涡轮引擎:它不仅将名人发币标准化为流水线作业,更通过 法币入口+流动性增强 的双螺旋结构,将这场加密游戏升级为全民金融实验。
- 天时:名人代币的“完美风暴” 🌪️
2025 年初的加密市场,正经历从“技术叙事”到“文化叙事”的转变。总统家族接连造富的神话验证了一个底层逻辑:社交媒体影响力是可编程的资本。clout 敏锐捕捉这一趋势,将发币门槛降至“绑定推特账号+1 万粉丝”的极简操作,其便捷性甚至让传统金融 IPO 显得笨重。
- 基因重组:friend.tech+pump.fun+moonshot 的混合进化 🔄
clout 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三股基因的合成生物:
-
friend.tech 的社交资本化: 继承了将粉丝关系代币化的核心,但 clout 通过标准化代币(而非碎片化的 key)解决流动性割裂问题。friend.tech 的 key 只能在封闭生态内交易,而 clout 的代币在内盘预售完成后会自动接入 raydium 等 DEX,形成开放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
-
pump.fun 的工业化发币: 吸收了其 5 分钟创建代币的低门槛特性,但通过“身份验证+法币入口”实现合规升级。当 pump.fun 用户还在为 SOL 链上的 gas 费烦恼时,clout 的信用卡支付通道已经吸引了大批 web2 网红入场。 · moonshot 的流动性迁移逻辑: Ben 作为 moonshot 的投资人,特别设计了「市值达标后迁移至 DEX」的机制,而 Clout 则将其升级为「内外盘双轨制」。这意味着,内盘先进行预售以积累初始流动性,外盘开放后继续进行 PVP,未来还有上 CEX 的预期。这样的设计形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流动性阶梯,巧妙地避免了代币上市即崩盘的悲剧。🚀
3. 商业模式的优势
Clout 的收益结构展现了与传统社交平台的不同之处:
· 创作者端:通过链上费用和 1% 的交易手续费来获取收益。相比于 FriendTech 依赖单一 Key 交易抽成,Clout 的多元收费模式(如内盘手续费、外盘流动性分成)更能适应市场的波动。
· 投资者端:法币入金渠道降低了参与门槛,吸引了大量 Web2 用户。这种设计就像支付宝早期通过绑定银行卡来简化支付流程,为 Web3 带来了不少 Web2 的投机者。
4. SocialFi 赛道的催化剂
Clout 的崛起或将成为 SocialFi 生态的关键转折点。它的创新机制正好解决了行业内的三大痛点:
· 流动性困境: 传统的 SocialFi 平台(如 Friend.tech)因为代币流动性的问题而导致用户流失,而 Clout 通过内外盘联动以及 CEX 接入,成功构建了从预售到二级市场的完整交易链路。
· 用户门槛过高: 加密原生平台通常依赖钱包操作,但 Clout 的邮箱注册和信用卡支付设计则大幅降低了用户教育的成本。这就像微信支付通过扫码方式颠覆了现金交易,让技术背景变得无形。
· 内容与金融的失衡: 大多数 SocialFi 项目过于依赖代币投机,而 Clout 通过将真实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与代币价值紧密绑定,让创作者的内容产出与代币价值动态关联。这种「影响力即资产」的叙事,可能催生出更多像 Substack 的「订阅制内容+代币激励」的混合模式。
如果 Clout 能够持续吸引顶级 KOL 入驻并完善生态工具(如数据分析面板、DeFi 质押协议),它有望成为 SocialFi 领域的「基础设施级」应用。正如 Uniswap 通过自动化做市商重塑 DEX 格局,Clout 也可能通过「个人代币发行协议」重新定义社交资产的流动性标准。
clout 的未来图景************** 2007年,YouTube推出了首个创作者广告分成计划,当时硅谷的批评者们笑称这是“给业余爱好者发零花钱的幼稚实验”。谁能想到,这一举动竟然引发了千亿美元的创作者经济——如今的顶级YouTuber,月收入简直可以与小型企业媲美。
现在,Clout的实验正在以更激进的方式重现这场变革:试图将YouTube的“广告分成按钮”升级为“个人IPO按钮”。健身博主们不再需要依赖平台算法的恩赐流量,他们可以将十万粉丝的期待打包成众筹代币;独立音乐人也不再被唱片公司剥削,靠一段热门视频带来的代币上涨,可能相当于获得一张白金唱片的收益。
这场实验的核心矛盾,其实就是互联网演化史的重演:如何在开放与管制、投机与创造、短期套利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Clout的方案颇有启发性——通过“法币入口降低摩擦、内外盘机制过滤泡沫、真实社交关系锚定价值”,它在SocialFi的狂野西部划出了一块精耕细作的试验田。
回顾历史,从PayPal解锁在线支付到TikTok重塑内容分发,每一次技术的平权都伴随着旧秩序的崩溃。如今,Clout的目标就是社交媒体领域最坚固的堡垒:注意力经济的定价权。如果它能抵御短期投机的无序增长,真正构建起“影响力-代币-实用场景”的价值飞轮,或许我们将见证——
那句曾被视为妄想的Web3宣言,“You are the IPO”,正从加密极客的狂想,逐渐转变为每一块手机屏幕上的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