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m Sniffer收费引发争议:加密安全工具的未来

2024-10-23 18:39:00
随着 Scam Sniffer 开始收费,用户对加密安全工具的收入模式产生广泛讨论,暴露了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与盈利挑战。

当大佬们的钱包接连遭黑客下手,动不动几千万美金就被拿走时,大家突然意识到那些平常用的安全工具也开始赚起了钱。上周,炒币必备的安全插件 Scam Sniffer 被发现,在交易时悄悄多了一笔莫名的费用,原来是在签名之前就自动扣了款。在这个安全至上的链上世界,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社区和用户的质疑,甚至有些人直接选择卸载了 Scam Sniffer 插件。

10 月 19 日,Scam Sniffer 官方团队在 X 账号上表示,对新收费可能给用户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并称“Scam Sniffer 正在努力改进通知功能,以提升透明度。”


收费引发的争议 


在了解插件界面和官网后,微小发报道发现 Scam Sniffer 官方并没有及时告知用户关于收费条款的更新,此外,插件的免费版本还默认开启了高级功能,这也让用户感到疑惑。

根据 Scam Sniffer 的官方文档显示,插件通过在 Uniswap 通用路由器交易中无缝集成自定义指令实现收费功能。在特定的 DEX,比如 Uniswap 和 Pancake 交易,将收取 0.25% 的费用。如果用户选择禁用“启用高级计划”选项,将会影响一些功能,包括去广告、更少的检测次数以及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

为确保用户的支付能力和公平性,Scam Sniffer 设定了每个地址每月 400 美元的费用上限。而且,已经购买该插件的用户地址将被列入白名单,前三个月免除任何费用。这意味着 Scam Sniffer 已经放弃买断制服务,转而从每笔交易中收取费用,并宣称“未来费用将成为产品的默认组成部分”。

左:用户分享的 Scam Sniffer 插件确认交易前界面;右:添加了收费提醒后的免费版 Scam Sniffer 插件界面,并添加了广告

在回应收费争议时,Scam Sniffer 强调,“透明的结构对于赢得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清晰的通知能够减少混乱,提升用户体验。”可见,Scam Sniffer 的收费计划早已是产品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这次回应更多是为了应对未能及时通知用户所引发的舆论问题。 针对用户关注的 Scam Sniffer 是否会影响交易,微小发报道向安全公司 GoPlus 创始人 Mike 求证。结果显示,Scam Sniffer 插件对特定 DEX 交易收取的 0.25% 费用与 Uniswap 前端费用一致,实际上是「把用户原本要给 Uniswap 的费用转到了自家插件上,而 Uniswap 也允许这种做法。」

尽管如此,社区对 Scam Sniffer 突然推出的付费计划依然存在明显分歧。一部分用户认为,改为充值模式,通过检测次数或日期订阅扣费会更合理,认为 Scam Sniffer「本是安全插件,却让人担忧安全性。」另一用户则指出收费的垄断性,称「这么高的费率,只有垄断地位才能做到。」

不过,也有一些用户对收费并不敏感,更关注付费能带来的产品升级和长远利益。WTF Academy 创始人 0xAA 表示支持 Scam Sniffer 收费,认为「相较于钓鱼损失,这点费用算不了什么,但收费要透明,否则用户信任会丧失。」还有一位社区用户 @BTW0205 也提到,「付费使用没啥问题,如果能用这些资金开发更好的产品,帮助更多人避免损失,并确保团队的正直性,那就值得。」


赚钱不易,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加密安全行业商业模式的热议。

现金流从何而来?这是当前大多数创始人和投资者思考的「赚钱真理」,在「发币-上所-躺平」的退出逻辑失效后,或许可以借鉴传统市场的「分红哲学」。Pump.fun 和 GMGN 等产品在 meme 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新的赚钱与退出逻辑似乎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当「发币」不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项目的自我造血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许多已经具备市场适应性的产品开始探索自己的变现路径,加密安全领域正是其中之一。


增值服务是解决之道吗?


区块链安全服务大致分为 B 端和 C 端,跟传统互联网安全差不多哦。对于 B 端,项目的安全工作可以分为上链前和上链后。上链前,得对智能合约代码进行安全审计;上链后,就得关注攻击溯源和实时监测危险情报。而 C 端 则主要是用户的钱包安全和资产追回等服务。

项目方必须合理设置安全预算,所以在 B 端推进业务相对容易。至于普通用户,虽然区块链的安全保障需求确实更强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安全服务的商业模式能轻松盈利。

用户的付费意愿往往是在特定场景下才会激活,比如当他们意识到资产被盗时,才可能主动找安全公司求助。不过,这种场景发生频率低,扩展起来难度大,导致为 C 端用户提供安全服务的公司很难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这或许也是 Scam Sniffer 启动收费计划的原因之一。

慢雾创始人余弦在接受微小发报道时提到,用户在资产被盗后可能愿意支付高额费用追回损失,但在事前让他们理解安全服务的价值并提前付费,可真是个挑战。GoPlus 创始人 Mike 也强调了这一点,如何通过合理的收费和增值服务,让用户在安全事故之前主动选择付费,简直是决定安全产品发展的关键。

Scam Sniffer 不是第一个采取前端收费的安全产品,2022 年推出的安全插件 Pocket Universe 对特定 DEX 的交易也收取高达 0.8% 的固定费用。今年收购的安全插件产品 Kerberus Sentinel3 同样设置了 8% 的固定费用。

不过,这两个产品与 Scam Sniffer 不同的是,它们都推出了保险增值服务。如果插件已经扫描且未警告用户交易风险,用户损失的资产可以申请理赔。Pocket Universe 的理赔额度为 20,000 美元,而 Sentinel3 的理赔额度为 30,000 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Sentinel3 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享受理赔哦。它的服务分为免费版和付费版,付费版需要支付 0.8% 的固定费用,功能包括理赔资格、RPC 服务和防地址污染等。 这种商业模式分为免费和付费版本,显得更为明晰。与 Scam Sniffer 的直接收费方式相比,这样的策略更容易让用户买账。毕竟,虽然大部分用户都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但对于额外收费的安全服务,特别是从免费转向收费时,接受度往往不高,心里会有落差。

然而,光有清晰的产品设计和增值服务还不够,市场的实际接受度依然是一大挑战。例如,曾获得 a16z 领投 600 万美元的 Web3 安全公司 Stelo,去年 10 月底却关闭了所有产品,原因是团队对市场规模、竞争激烈程度和市场成熟度的判断出现失误,导致产品未能达到预期。

Stelo 原本认为,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系统能通过网络效应不断提升对恶意交易的检测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但现实却是,大多数恶意交易可以通过简单规则就能检测出来,并不需要依赖网络效应。在一个没有入场壁垒、竞争者众多且缺乏强大网络效应的市场中,Stelo 没能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最终只能退出。


安全层的潜在角色


那么,在维持用户信任的同时,如何通过创新的收费策略和增值服务实现可持续盈利,是当前加密安全行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如果将 Web3 比作互联网,现在或许正处于 Windows XP/IE6 的时代。余弦认为,随着行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许多安全产品将会退居幕后,成为默认配置、行业标准,甚至是用户习惯。

这样一来,未来区块链安全将如何更深入地融入底层基础设施,使安全成为默认服务,而非独立的产品模块,并进一步实现标准化与智能化,从而提升整体生态的安全水平,减少对独立安全插件的依赖,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GoPlus 的创始人 Mike 表示,未来的安全基础设施将会更深入,为用户解决所有相关问题,无论是 DEX 还是钱包,只需调动这层安全服务,就能满足安全需求。这种横向扩展意味着安全服务将覆盖用户的所有主要场景,形成统一的安全基线。

目前,C 端的安全服务仍然是碎片化的,用户不得不整合不同的安全工具,这种零散的服务让用户在体验时不一致,整合成本也挺高。未来,安全服务通过横向扩展,整合为一体化解决方案,企业只需引用这层安全服务,就能处理所有安全问题,专注于核心业务,而无需单独解决用户的安全需求。 回到生意这档事,区块链安全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中!根据微小发报道的研究,预计到2029年,这个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30亿美元激增至37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CAGR)高达65.5%!💥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意味着加密安全领域还有大把机会,但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只有那些能够巧妙结合安全技术、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的公司,才能在这场大战中突出重围,赢得胜利!🚀

Reminder: Develop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currency and investment, approach blockchain rationally, and stay aware of risks. Report any illegal activities to the authorities
温馨提醒,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 English ·
  • 简体中文 ·
  •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