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a是否会战胜比特币?SBR或成新ETF关键

2025-02-10 18:28:05
Imran Khan 和 Qiao Wang 在播客中深入探讨加密货币市场的未来,认为 Solana 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战略比特币储备 (SBR) 计划或将引领新的市场机遇。

整理 & 编译:微小发报道

嘉宾: Imran Khan,Alliance DAO 创始人;Qiao Wang,Alliance DAO 创始人

播客源 : Good Game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x-1A8M7pRVvdo5h4K5XxOSBK2oVmPH5 )

播出日期 :2025年2月7日


背景信息

Imran 和 Qiao 与 Tensor 的 Iljia 和 Richard 一起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聚焦消费者加密货币及其他相关话题,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加密洞察。

主要话题:

  1. 市场分析

  2. 战略比特币储备 (SBR) 正在进行中 - David Bailey

  3. 政府政策 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4. AI 的普及与未来趋势预测

  5. Vine & JellyJelly

  6. 初创公司中代币化的未来前景

  7. Clout 和 Tribe

  8. Tensor 团队:Richard 和 Ilja 的构想

  9. 代币化策略作为市场切入点

  10. Memecoin 和注意力经济的结合

  11. Vector 的规模增长现状

  12. Qiao 的年度实验分享

  13. 开发者从以太坊迁移至 Solana的趋势

  14. 不同区块链上的用户画像分析

  15. 区块链技术的最终形态展望

  16. Coinbase 的战略布局

  17. 关于“Blast 本该是 Hyperliquid”的探讨


市场分析

Imran :最近的行情有点热闹,值得关心的事儿不少。过去一个月,市场整体下跌,我觉得情绪和市场表现真是如影随形。

Qiao :确实,市场有些乏力。

Imran :总体来看,市场正在消化特朗普发布的重要消息以及随之而来的流动性注入。短期走势我不敢妄言,但从长远看,我依然对市场保持乐观。 微小发报道

Qiao : 市场短期内可能继续横盘整理。过去两周虽然有不少利好消息,比如支持加密货币的行政命令、废除SAB法案、稳定币法案的推进,还有关于加密货币的政策演讲等,但市场反应却很淡定。这反映出市场对这些利好消息的冷漠。不过,从宏观经济来看,整体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

战略比特币储备 (SBR) 正在进行中


Qiao: David Bailey提到,市场表现有点误导。他在推特上说,今天新闻发布会上,战略比特币储备(SBR)计划正在推进。这是DJT主导的重任,他们正召集国家顶级官员,计划在未来80天内制定完整方案。工作组中有一半成员都是各自领域的成功人士。SBR计划正在逐步落实,如果在未来80天内真的落地实施,市场对它的定价显然严重低估。这种潜在影响无法完全通过现有市场机制反映出来。

Qiao: 这让我想起比特币ETF的推出。 当时很多人认为比特币ETF是利空消息,纷纷建议卖出,但结果却是比特币ETF的推出为金融机构和传统投资者打开了新大门,尤其是那些来自传统金融领域和年长投资者的朋友们,对吧?

SBR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战略比特币储备计划成功实施,这将意味着政府正式参与。 不仅是美国联邦政府,还有各州政府,甚至其他国家的政府可能会选择与美国合作,或者至少想要跟上这个趋势。这样一来,市场上会冒出一批全新的比特币净买家,而这些买家当前在市场上完全缺席。同时,主权财富基金的动向也值得关注,它们可能会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

Imran: 另外,特朗普政府还在计划创建一个主权财富基金。据说,这个基金将由Cantor Fitzgerald的Lutnik负责运营,而他在加密货币领域,尤其是比特币上有着巨额投资。如果他参与并领导这个主权基金,事情可能会变得非常有意思。 从我个人的视角看,市场现在真的是一团糟。刚经历了一场疯狂的 meme 泡沫,比特币还冲到了历史新高,但偏偏那些乐观的消息又让市场反应迟缓,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 Qiao: 我觉得市场并不是真的困惑,反而是大部分好消息都已经反映在价格上了。

  • 如果 SBR 计划真的成行,市场可能会迎来大幅上涨。不过在此之前,估计市场会继续低迷一段时间。

  • Imran: 我明白,听说相关结果应该在 80 天内出来,对吧?所以我认为市场的低迷状态很快就能得到改善。

  • Qiao: 不过,对于那些倚赖 OPM(其他人的资金)的人来说,标准银行(管理着 8700 亿美元资产)预测比特币在特朗普任期结束前可能会暴涨到 50 万美元。你觉得呢?50 万美元可是接近黄金总市值的三分之一,甚至超过一半的黄金市值。

实际上,要是比特币真涨到 50 万,我一点也不会惊讶。反而黄金的价格可能会因此下滑,因为资金可能会转向比特币。

  • Imran: 你看到黄金最近的表现了吗?你觉得是什么促成这一切的?只是全球关税的不确定性吗?

  • Qiao: 黄金最近历史新高,主要是特朗普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几乎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他与所有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都打起了贸易战。黄金不仅是对冲混乱的工具,也是对冲美国巨额债务风险的选择。

政府政策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 Imran: 我做了一些简单的计算。美国政府预计每年可以减少约 1 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现在美国的年度赤字大约是 2 万亿美元。如果能真的减少 1 万亿,长期看国家的财政赤字会逐步下降,这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美联储不直接干预的情况下。

  • Qiao: 而美联储可能正在重新考虑他们的策略,因为政府的这些变化会影响他们的降息速度。

“我很高兴鲍威尔没有降息” - 特朗普 最近,特朗普的态度变化真是让人捧腹。几天前,他在推特上大喊鲍威尔应“立即降息”,甚至放话说“不管怎样,他必须降息”。可没多久,他又发推表示:“我很高兴鲍威尔没有降息,我非常尊重他的决定。”这种180度大转弯,真让人好奇背后有什么深意。

短期内,政府支出减少可能会给经济带来通缩压力,毕竟这就像在经济大锅里抽走了一些汤。政府支出可是经济的“大腿”,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常识。然而,关税政策却会引发通胀压力。如果政府恢复关税,那无疑会让通胀火上加油🔥。

我觉得,特朗普这是在玩谈判策略,跟2017年那一套没啥区别。他迫使各方重新谈判协议,简直像个“交易大师”。他从墨西哥争取到2万名执法人员来加强边境管控,这理论上能减少毒品和非法移民流入。现在又有1万名来自加拿大的执法人员驻扎在华盛顿边界。同时,有消息称,加拿大的毒品走私管理松散,很多贩毒集团已经在那重组,借道向美国输送毒品。这些措施对美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所以,我认为,特朗普的目标一直都是通过施压来达成他的交易。

他加征关税,中国立刻反击:“我们也要加征关税。”结果,美国邮政现在停止为像Temu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提供服务,这导致这些公司的股价跌了2%到5%。在我看来,特朗普就是通过这些手段逼对方乖乖听话。虽然短期内市场可能会波动,但从长远来看,他总能如愿以偿。

我不建议大家随便根据这些短期新闻来做交易。除了特朗普的亲信,没人能真正掌握这些信息的优势。


我觉得,未来几乎每个初创公司都会以某种方式运用加密和AI。这些技术会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产品中,根本不需要特别强调自己是“加密初创公司”或“AI初创公司”。它们只会被称为“初创公司”,而这些技术将成为产品的核心功能之一。这种趋势也为初创公司在AI和加密领域的创新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实际上,我们收到的初创公司申请中,有很多根本不涉及加密,反而专注于AI。 你觉得是什么让这种现象发生的呢? 🤔 最近我看到一份申请,上面有人说:“虽然我们是个 AI 初创公司,但我看到了加密的潜在应用,想试试。” 他对加密一窍不通,但还是想尝试,这让我觉得很有趣。这似乎印证了一个观点:每个初创公司都发现,加密和 AI 最终只是它们核心产品中的一个小功能。

Qiao提到,过去两年很多人试图预测 AI 和加密的结合,但大多数想法都显得有些牵强。比如,有人希望用加密技术训练 AI,或者用 AI 解决加密问题,但这些尝试没什么实际意义。更真实的情况是,人们会开发一些产品,把大语言模型(LLMs)用在某些功能上,把加密放在其他功能中。这种整合很自然,技术会在后台默默运行,用户甚至不需要知道这些功能的存在。他们只要享受更好的体验就行,不用关心产品是 AI 还是加密驱动的。

Imran说,人们对 AI 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 AI 会变得像中国那样权威化,另一种则觉得 AI 将完全取代人类工作。但实际上,没人认真考虑过中间的道路:AI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我们的效率,优化商业模式。类似地,AI 和加密等技术会逐渐融合成产品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的卖点。它们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十倍,但用户甚至不需要知道技术的存在。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刻意去区分“加密初创公司”或“AI 初创公司”,它们都只是提升生产力的工具。总有些人倾向于走极端,但未来很可能是这两者之间的状态。

DeepSeek刚推出时,我们就讨论过它的潜在影响。最近的新闻引起了更多关注,比如他们声称只用 600 万美元就完成了一个项目。不过,不同人对此的看法差异很大,有人觉得仅靠 600 万根本不可能做到,可能 DeepSeek 背后还有更多资源。

Qiao补充说,无论如何,有一点很明确,AI 的推理和模型训练成本正在迅速下降,这对应用层开发来说是个大好消息。

在加密货币领域也有类似趋势。我们注意到,随着基础设施成本的降低,加密行业也逐渐从基础设施层转向应用层。无论是 AI 还是加密货币,基础设施成本的降低正在推动更多应用层的创新。 🚀 谈谈最近的 Vine & JellyJelly 🎉


Vine 和 JellyJelly 这两个事件真是最近的热点!这让我觉得代币化的潜力巨大,未来有可能在加密界掀起一场革命。我把这些代币称为“应用代币”或者 Meme,基本上是代币的细分市场。

最近发生的另一个趣事是,特朗普推出了个人代币,大家开始把代币化当成一种巧妙的市场推广策略。Vine 的创始人在 2018 年以 3000 万美元把这个平台卖给了 Twitter。

Elon Musk 多年来一直在推特上讨论重启 Vine,每隔几个月就发起一次投票。最近,Vine 的外部团队启动了一个代币项目,主题是“让 Vine 回归”。他们的计划是将 5% 的 Vine 代币供应捐赠给 Twitter。Vine 如果能成功复活,已经有超过 14.5 万的代币持有者支持。从项目启动以来,借助 Meme 文化和代币效应,大家对 Vine 的热情又被点燃了!🔥

更有趣的是,Vine 的社交媒体活动和私密推特群组形成了一种“社区能量”。比如,有人会在街头涂鸦 Vine 的标志,或者把 Vine 的标志打印贴在墙上。这些现象正推动着 Vine 的回归,感觉这个案例超级有意思呢!

应用代币与广告支出 💰


代币,也就是应用代币,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广告支出。随着越来越多人对代币产生兴趣,这可能和创始人的影响力或其他因素有关。通过代币,你可以吸引用户,甚至占据市场心理的份额。在我看来,广告支出和病毒式传播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Meme 是代币的一种形式,而应用代币更像是推动病毒传播的工具。这背后可能还涉及类似“用户获取漏斗”的概念,JellyJelly 的团队就曾尝试过这样的方式。

JellyJelly 的代币发行情况如何呢?🤔 每次代币发布,我都在梦乡中。🤷‍♂️ 他们偏爱晚上九点这个时段,而我有个小习惯,睡前两小时屏蔽所有电子产品。因此,错过了不少机会。特朗普代币、Vine 的代币、JellyJelly 的代币,统统都是晚上九点,我可能因此错过了数以百万计的收益。

微小发报道: 这是正在进行的实验,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逐渐改善。

微小发报道: 现如今,消费习惯已发生巨变。代币发行已成常态,任何人推出代币都不再令人惊讶,而这一切始于 $TRUMP 的推出。

初创公司代币化的未来展望


微小发报道: 我认为,未来几乎所有初创公司都会采用代币,既可作为自我融资的工具,也能吸引用户。这是我对未来的一个判断。与许多人在推特上的讨论中,有些人并不同意我的看法。

总有人说:“哦,这样做不行。”然后他的忠实支持者们就开始疯狂点赞。这和过去的世界完全不同,我能理解这种转变让人难以接受。显然,这些创新可能出现在一些你不喜欢的区块链上,但这正是创新的真正土壤。

Clout 和 Tribe


微小发报道: 之前我们聊过初创公司和应用代币,现在来谈谈 Clout 和 Tribe。创作者代币(Creator Token)的理念与之类似,核心假设是: 获取关注者的成本非常低。 很容易就能吸引大量关注者。但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愿意为“社交资本”买单?在关注者泛滥的环境中,社交资本是否能成为衡量影响力的标准?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两种截然不同的实验。 一个是更加用户友好的平台,任何人都能轻松购买和持有代币,简单易操作。 另一个则更偏向加密领域的特性,提供了一种与创作者互动的新方式。例如,用户可以通过代币参与创作者的直播,与他们实时互动,还能通过订阅模式支持创作者。因此,这两个实验代表了我们正在探索的两种不同体验。

Tensor 团队成员们的观点


微小发报道:现在整个投机性加密市场正经历着一场趋势的变革。尤其是代币领域,Tensor团队在消费者交易方面有着颇具洞察力的见解。今天,我们邀请了Tensor和Vector的创始人Richard和Ilja,来聊聊他们的想法。

共识机制与 Vector 的发展方向

微小发报道:你们对共识机制的看法是什么?当前的产品方向又如何呢?

Richard: 我们团队正在为Meme打造一种超棒的移动原生交易体验,算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像Moonshot这样的项目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团队意识到,能够在移动端提供高质量的交易体验是可行的,比如把钱包功能直接整合进应用中。用户心里想的是: 能不能把所有那些复杂的Meme交易功能都搬到手机上? 这些平台提供了复杂的统计数据和交易图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移动端实现类似Tensor的体验,但专注于Memes。

不过,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 专业交易者会选择在移动端进行复杂交易吗? 也许会,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移动设备更适合那些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景。比如,有人可能在火车上、工作间隙或者休息时快速完成交易,而不是像桌面端那样,一整天盯着屏幕进行四五个小时的深度操作。因此,我们认为移动端的目标并不在于提供专业级别的交易功能,而是为零售用户打造更易用的交易体验。同时,我们也会考虑开发桌面端应用,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

目前来看,桌面端的专业交易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很多团队都在开发几乎相同的产品,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我们决定优先聚焦于散户的移动端产品,逐步考虑桌面端的开发。我们不打算完全根据用户反馈来添加专业功能,而是希望提供全新的体验,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功能是移动端独有的。比如,移动端可以通过推送通知实现实时提醒,或者快速复制交易等功能,而这些在桌面端是无法做到的。这正是我们在移动原生应用中希望创造的差异化体验。 微小发报道
Imran: 我觉得 Photon 的功能真是牛!你们还有像 Meme Scope 这样酷炫的功能,让大家能提前参与那些即将上线的代币项目。用户们喜欢分享他们的交易想法,平台上互动也特别活跃。🤔 你们怎么看待市场之间的差异?是想把产品更向普通用户的社交互动倾斜,还是更关注那些专业交易者的需求?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Ilja: 交易就像一场复杂多变的“游戏”,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越复杂的游戏,挑战越大,才越有趣。不同的用户以不同方式参与这个“游戏”,这也是我们在开发第二款交易产品时的关键认识。

当我们进入 NFT 领域,发现大多数人参与交易的方式都很单一。于是,我们打造了一系列专业工具,帮助用户以更丰富的方式参与其中。而在新产品中,我们的方向却几乎完全相反。以往大家习惯用定量分析和专业工具来交易 Meme 代币,而我们希望引入一种全新的玩法——基于社交信号的互动体验。💡

vector.fun


Ilja: 优秀的初创企业总是通过重新定义市场来改变行业,而不是单纯和其他企业竞争。它们会告诉用户,过去关注的东西已经不再重要。

对 Vector 来说,我们的目标也是如此。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告诉用户,快来用 Vector,因为它能提供更快更高效的交易工具。相反,我们想说的是,快速交易工具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我们提供更丰富的信号、更有趣的内容,和随时随地都能消费的体验。比如,你可以在公交车上,甚至在洗手间里快速浏览和参与交易。这种体验可能市场上没见过,也许没人会关注,甚至可能是个糟糕的主意。但我们相信,只有尝试了才能知道答案。从用户反馈来看,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需求。

用户喜欢通过“广播”方式分享自己的交易成果。这也是 Vector 的核心理念。就像 Twitter 的核心是让用户发推文一样,Vector 的核心则是让用户分享交易动态。📈 微小发报道:有人分享了一笔惊人的交易,今天赚了200万美元!这笔交易是通过Pump Fun平台推出的代币完成的。开发者在Vector上首度交易,简直像是在打广告。他们可能对项目的未来半信半疑,但决定用500美元投资自己的代币。如果项目火了,这可是个病毒式传播的案例。结果,用户们纷纷截图分享这笔交易的辉煌,因此开发者借助Vector平台为项目做了个成功的宣传,一旦项目顺利,关注度便会如潮水般涌来。


Vine vs JellyJelly:你怎么看? 🤔

Qiao: Vine和JellyJelly这两个代币一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目光,价格瞬间飙升,但随后又迅速下跌。你觉得我们能从中学到啥?

Imran: JellyJelly的热度在逐渐减退,而Vine的表现还算稳定。

Qiao: Vine的价格走势还算稳健,JellyJelly却像圣诞树一样摇摇欲坠🎄。

Richard: 这确实很有意思。我们正在经历思维模式的转变,尤其对资产的看法。在传统金融市场,比如美股,有大约30,000只股票可供交易,还有债券等资产。然而在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尽管某些资产数量有限,推出一个流动性充足的代币却越来越难。在像Pump Fun这样的地方,真正被大众关注的代币大约只有100个。但通过“债券曲线”机制,市场几乎打开了代币发行的“洪水闸”,新代币几乎可以源源不断推出。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这些代币。💡 每个代币的投机周期可能非常短暂,但类似机会总是会不断出现,伴随不同的资产类型。 与其长期持有某种资产(比如比特币或Solana),不如在不同资产间灵活切换。 微小发报道:一些 非加密行业的人士开始通过发行代币进入加密市场,这简直成了一种新的营销手段——用代币吸引眼球,获取用户。例如,Vine 的创始人就推出了代币,旨在激发 Twitter 团队重新开发 Vine 客户端的兴趣。甚至有网友在纽约的墙面上涂鸦 Vine 的标志,表达对其回归的期待。相较之下,JellyJelly 也在试水类似策略,但我觉得他们的发行方式可能有点问题。

微小发报道:具体是什么问题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调整?

微小发报道:我认为问题在于大家同时涌入市场,造成了 短期内的高度投机泡沫。这种情况下,项目很难摆脱炒作的环境,必须努力建立更有机、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狙击手”。这些家伙在代币刚上线的几分钟内疯狂抢购,占据总量的 5% 到 10%,然后迅速抛售,几乎所有代币发行都会遭遇这样的挑战。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未必是坏事。那些 短期投机者最终会离开,而真正相信项目愿景的长期投资者会留下来。

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表明,通过发行代币,一个应用能迅速吸引市场的注意力和用户,而无需依赖传统的公关活动、媒体曝光或风险投资的助力。只要推出代币,就能引发讨论,然后利用热度建立社区。

当我第一次听到 Vine 的代币时,我以为这可能是个骗局,因为当时它的市值只有 100 万美元左右。但后来我看到 Vine 的创始人 Russ 发布视频,证明了他的身份。从那时起,社区开始接管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由 8000 多名 Vine 爱好者组成的群体,每天讨论 Vine 的未来。

代币化的未来


微小发报道:我觉得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未来几乎所有事物都将被代币化。

微小发报道:对,比如 Ondo 他们正在代币化股票、债券等。

微小发报道:他们正在建立一个平台,让任何人都能代币化股票、债券和 ETF。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代币化的进程正在加速。

微小发报道:回顾加密领域的早期讨论,其实集中在两点: 第一,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拥有资产,这在过去是无法实现的;第二,代币可以用来启动网络。 在网络世界里,流动性和关注度是紧密相连的。当初入场时,你可能一无所获,得在类似 Vector 的平台上推动双边市场——一边是呼叫者,另一边是交易者。在这种情况下,代币就像是开启网络的金钥匙,既能激发动力,又能吸引眼球,促成网络效应的形成。只要你能打造出一个真正让人心动的产品,用户自然会愿意留下。

有趣的是,过去几年由于政策监管,代币的定位似乎被大家简化成了证券或资产。这使得我们几乎忘记了代币最初的目的—— 它们并非单纯的证券,而是为了助力网络的启动。

不过如今,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一些聪明的创业者开始重新审视代币的价值,利用它们打造全新的产品。我相信,未来两三年内,这种趋势将愈加明显,代币的身影将无处不在。

代币化的两大主要模式


Richard: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主要的代币化模式。 第一种是传统金融工具代币化, 比如将股权或未来现金流转化为代币形式,这种模式更贴近于证券化。 第二种则是将真实资产(Real World Assets, RWAs)代币化,将现实中的资产或商品通过区块链进行数字化。

最近,meme 代币的崛起让我眼前一亮。这类代币的价值主要受供需关系和市场共识的驱动。换句话说,人们买这些代币是因为相信其他人也会买,从而推高价格。这在牛市中显得合情合理,因为市场上资金流动性强,投资者乐于投机获利。但我在想,这些建立在关注基础上的代币能否在不同市场周期中存活,尤其是在熊市中,它们是否还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还是仅仅作为短期的投机工具存在呢? 微小发报道:注意力资产其实并不是啥新鲜玩意儿,早在多个市场周期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早期的比特币染色币就算是注意力资产的一种。这样的想法已经在市场上游荡了十多年。在上一轮市场周期,NFT 成为炙手可热的主流,基本上也属于注意力资产。而现在,memecoin 的崛起让这种现象再次被关注。虽然这些代币名字各异,但本质上都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如果之前的周期我们拥有足够便宜又高效的区块链,memecoin 或许早就主导市场,而不是其他那些投机工具。除非下个周期出现新的代币形式,否则我觉得 memecoin 的热度不会轻易消退。💎

微小发报道:我们对注意力资产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这也是构建 Vector 平台的核心理念。观察从 NFT 到 memecoin 的演变,这些代币不只是数字符号,它们反映了市场情绪和状态。在牛市中,这些代币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在熊市时,可能会比那些有真实资产支撑的代币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微小发报道:这确实很有趣。当我们试图推出新想法时,常常不自觉地将其套用到旧的模式或产品逻辑上。我一时想不起来这现象叫啥,但它表明一个问题:人们仍习惯将加密行业视作金融行业。虽然加密和金融密切相关,但它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其实,加密是一种注意力经济的体现,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型广告。但很多人对此还没完全领悟。

微小发报道:在加密领域,有两类特别值得深挖的产品。第一类是为发展中国家量身定制的稳定币,这能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社会意义巨大。第二类则是那些极端的长尾产品,比如生命周期仅13秒的注意力资产。这些产品看似疯狂,却充满了创新潜力。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传统产品,比如把股权上链,我觉得没啥吸引力,因为这不是能带来10倍提升的突破性创新。在我看来,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会出现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微小发报道:关于 Vector 目前的规模发展,交易量已经突破了十亿美元,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在微小发报道中,Iljia分享了平台的交易情况。📈

  1. 交易数据:曾经年交易额接近9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约2500万美元。相信有机会重回巅峰,尽管产品还在不断完善中。

  2. 用户活跃度:目前有20,000名活跃用户,其中5,000名是活跃交易者,每日交易额在500万到1500万美元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刚上线两个月,仍有很多改进空间。

Qiao的年度实验分享,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 实验推文:他发了一条“Solana是区块链的最终形态”的推文,想看看大家的反应。相较于去年,今年的讨论更为理性,毕竟最近经历了一些崩盘,大家的态度也变得更温和。

Imran则提到,Alliance作为中立的创业加速器,正在投资多个项目。💡

  • 项目投资:包括约100个Layer 1和Layer 2项目,还有一些新兴平台,如Mega ETH、Monad、Abstract、Story Protocol和Hyper Liquid等等。申请量成千上万,尤其在Base和Solana上,项目质量真让人惊艳!🚀 现在的 Layer 1 项目真是层出不穷,我都快跟不上了😅。Blast 的上线算是个不错的胜利,可用户们却在抱怨,觉得他们的意见被忽视,甚至有点被“割韭菜”的感觉。

关于 Abstract,我有点惊讶,推出时的表现还不错,但他们对消费者市场的策略似乎不太受欢迎,流失的用户越来越多。这种频繁的产品轮换让人感觉疲惫,流入这些 Layer 1 项目的资金也慢慢减少了。

Qiao: 这个话题确实值得深入讨论,因为它对投资者和创始团队来说都非常关键。我们掌握的信息在其他领域是难以获得的,因为我们直接参与了初创公司的早期产品开发。

一年前,我对以太坊 Layer 2 和 Solana 的区别并不怎么在意。但在观察我们合作的初创公司在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表现后,现在很明显,Solana 是更理想的选择💡。我们看到很多案例,类似的产品在以太坊 Layer 2 上几乎没有用户,而在 Solana 上却能顺利运行并吸引大量用户。证据多到我觉得,如果不建议创始人在 Solana 上开发,那真是失职了。这个结论已经非常清晰了。

开发者正趋向于从以太坊迁移至 Solana


Imran:我注意到一些 Base 的支持者开始转向 Solana,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Qiao: 原因其实很简单,Solana 上更容易吸引用户。虽然对熟悉 EVM 的开发者来说,转向 Solana 有点挑战。他们得学习一整套新工具,还要掌握 Rust 编程语言和 Solana 独特的开发框架。这可能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但即使如此,他们觉得这值得,因为 Solana 提供了更好的用户基础和生态支持。

我其实从创世区块就开始持有以太坊,但去年我卖掉了,整整持有了 10 年。你能想象吗,持有一个资产 10 年,突然觉得:“它的增长潜力差不多到头了。”真的是到了尽头。 imran: base的策略其实挺不错的,有个强大的分发渠道。而Jessie的想法是“我想帮开发者实现病毒式传播”。听起来不错,但现实中很多开发者在base上发布应用时,没能吸引到足够的用户,流动性也不足。我称这种现象为“投机性流动性”,就是应用正常运作时所需的流动性支持。在solana上,用户更倾向于投机,愿意尝试新应用,而不是在base上纠缠。

qiao: 说到“投机性”,其实不光是指交易者。那些用户对新鲜事物非常开放,愿意试各种新应用。

imran:所以,从用户画像来看, base 和solana确实差异巨大。是不是跟文化有关呢?

qiao: 我认为这既有文化因素,也和产品设计有关系。比如说,目前没有哪个EVM钱包能跟solana的phantom相比。

在EVM上,用户体验很分散。新用户面对那么多钱包选择时,常常无从下手,心理负担重。而在solana上,主流选择就一个,就是phantom,这样反而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

区块链技术的最终形态展望


imran: 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但目前solana的发展已经显示出“赢家通吃”的趋势。虽然还有一些新兴项目,但这场竞争远未结束,可能会持续几十年。比如hyperliquid,这个初创公司基于solana构建,叙事逻辑也很吸引人。sui、aptos也是值得关注的项目。你觉得区块链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qiao: 在我看来,最终会有四到五条区块链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主力。solana显然是目前的领头羊,优势明显。除了solana,我认为sui、aptos和monad也有潜力。这些链充分利用现代硬件技术,既能最大化交易吞吐量,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

相比之下,以太坊更注重高度去中心化,试图抵御政府干预,但因此牺牲了不少扩展性。在高交易量处理上,这种理论显得竞争力不足。 另一方面,集中化节点确实能提升某些链的速度,但代价是牺牲了去中心化的特性。这样的玩法或许对市场做市商更友好,因为他们能和集中化的数据中心节点对接。不过,别急,这种模式还没经过实际测试,因为这些链还没正式上线。继续观察是个明智的选择。我觉得它们对抗 Solana 的机会大约在 10% 到 20% 左右,但现在 Solana 在用户吞吐量方面可是有着超强的竞争壁垒。

Double Zero 很明显偏向高频交易(HFT),他们的基因就写着快速通信。这正好是高频交易所的拿手好戏。Hyperliquid、DeepSeek 也有类似的背景。

Imran: 你看,这里有个模式。Anatoly 最初设计 Solana 时,把它想象成链上的 NASDAQ,这就是他当初想实现的场景。

Qiao: 从我的经验来看,所有集中交易所中,NASDAQ 的技术真的算得上顶尖。与 NYC 和 CME 相比,NASDAQ 的延迟最低,撮合引擎也最稳。因此,市场做市商更愿意在 NASDAQ 上进行交易。

Imran: 可以说,Anatoly 的思路是从最棘手的问题开始构建的。比如,怎样在链上搭建一个交易市场或交易所?如果你能搞定这个问题,基本上就能建造其他任何应用。这也是他为何对这个场景如此专注,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Double Zero、Fire Dancer 等项目,以及越来越多的应用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态系统。举个例子,Clout 的创始人曾是 Monkey 的创始人之一(Monkey 是 Web 2 中最大的社交应用之一)。他主动选择在 Solana 上开发,这可是个好例子!他是主动找上我们的,而不是我们邀请他。

Qiao: 有人问我,Solana 和 Ethereum 上的创始人比例如何?我认为大致是 50:50,但如果只看顶尖的 1% 人才,我觉得这个比例更接近 75:25。你觉得呢?

Imran: 我也这么认为。这对 Solana 是个巨大的优势,因为那些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的创始人会向他们的朋友和同事推荐 Solana,鼓励他们在这里构建应用。这样的口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构成了 Solana 的结构性壁垒。

Coinbase 的战略布局 微小发报道

  1. Coinbase的战略选择?
    Imran 表示,作为加密界的先锋,Coinbase 一直以来都让人尊敬,特别是 Brian Armstrong 和他的团队,包括 Jesse。不过,从外部看来,Base 可能不是 Coinbase 的最佳战略方向。

  2. 构建自己的Layer 1?
    Qiao 提出,Base 应该考虑打造自己的 Layer 1。

  3. 政治与资源的双重束缚
    Imran 进一步指出,Coinbase 作为大公司在政治上与 Base 紧密捆绑,导致他们对其他生态系统的支持不足。不仅政治因素,资源限制也是个问题,Coinbase 自然会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 Base,结果在支持 Solana 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许多热门的 Meme 也未能列出。

  4. 隧道视野的警示
    Qiao 认为,这并不是在批评 Coinbase 的选择,而是强调他们对 Base 的专注让其在结构和政治上形成了“隧道视野”,忽略了 Solana 这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5. 提现时间与市场机会
    Imran 接着提到,这种视野的局限使得他们在 Solana 的提现时间长达 9 小时,众多用户想交易的 Meme 也未能列出。结果,像 Moonshot 这样的新兴项目抓住了机会,从 Solana Meme 的热潮中吸引了 40 到 50 万的新用户。

  6. 潜在的用户流失
    Qiao 指出,这些用户原本有机会选择 Coinbase。

  7. 失去宏观视野的危机
    Imran 提到,Coinbase 正在逐渐失去曾经的宏观视野,这正是他观察到的潜在危机。

  8. Coinbase与Solana的竞争
    Qiao 表示,Coinbase 和 Solana 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Coinbase 的 Base 与 Jupiter、Meteora、Moonshot 等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破坏性创新往往从底层开始,因为链上有大量代币被铸造和交易,而集中交易所无法覆盖所有这些代币,导致市场份额的逐渐流失。

  9. 上市后的负面信号
    尤其是当代币在 Binance 上市时,社区往往将其视为负面信号,因为代币价格通常在上市后会下跌。

  10. 用户选择链上交易的趋势
    从应用商店的数据来看,像 Phantom 和 Moonshot 这样的项目往往更受用户欢迎,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直接选择链上交易,而不是去集中交易所。

关于“Blast 本该是 Hyperliquid”的探讨。 imran: 现在可能有点晚了,不过 solana 依然是顶尖的。虽然领先优势不算太明显,但我觉得他们正在慢慢丢失市场份额。我们可以聊聊 hyperliquid。从推特上的讨论来看,很多大咖创始人都在选择基于 hyperliquid 来搭建项目。感觉他们正在吸引一大批 eviM Degen 用户(以太坊生态的投机者)。某种程度上,hyperliquid 本该是 blast 的角色。

blast 原本有机会成为像 hyperliquid 这样的项目,可惜他们行动太慢了。我试了试 blast wallet 应用,真心搞不懂这款应用的核心功能是什么。虽然提供 20% 的收益率听起来不错,但这个钱包几乎没啥实用价值。

所以我觉得他们在竞争中输给了 hyperliquid。hyperliquid 能够吸引 EVM Degen 社区,并围绕交易功能构建生态。 就算他们只专注于交易,这也没啥问题。而且,像 sui 和 aptos 这样的项目也在快速崛起,今天的 TVL(总锁仓量)达到了历史新高。虽然我对它们不完全乐观,但也不能忽视它们的潜力。

qiao: 我对此保持开放态度。不过目前看来,solana 在所有竞争对手中还是遥遥领先。我不是说竞争已经结束,但我认为以太坊的 layer 2(第二层扩展解决方案)或其他新兴 layer 1(第一层区块链)想要超越 solana 的可能性不到 50%,甚至只有 10% 到 20%。

imran: 另外,新 layer 1 项目的推出方式也很关键。到现在为止,除了 berachain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 TVL 基础外,其他项目从叙事角度来看都没让我觉得兴奋。最近推出的许多 layer 1 项目缺乏吸引力,激励机制也不够。我希望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善。最终,关键还是看这些平台能构建出什么样的产品。

Reminder: Develop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currency and investment, approach blockchain rationally, and stay aware of risks. Report any illegal activities to the authorities
温馨提醒,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 English ·
  • 简体中文 ·
  •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