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腰斩?如何调整心态应对市场波动

2025-02-11 11:24:38
在加密市场波动中,投资者应调整心态,避免因市场情绪和心理因素导致非理性交易,尤其是复仇式交易。

投资组合的历史峰值并不等于真实财富。 💸

即便你的投资组合现在看起来不错,盈亏情况(特别是未实现的部分)也不能当做理所当然。核心道理是:赚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保留多少钱。

如前文所提,大多数人都会落入两种陷阱:要么挣得少却保留得多,要么挣得多却留得少。你最应该躲避的,正是那种令人沮丧的中间状态——既挣得少又留得少,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那些未实现的巨额盈亏和资产回归原点,根本无法给你带来实际价值。📉

面对这些数字,你得小心那些隐秘而危险的陷阱。许多人误认为投资组合的增长一定会线性发展,甚至会加速上升。现实是,推动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往往是市场整体表现,而不是你个人的交易能力。

虽然“牛市里人人都是天才”这话听起来有点偏颇,但在评估自己表现时,大家确实常常忽略了市场异常条件对结果的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并赚到钱值得赞扬,但也得保持谦虚,明白这些条件只是暂时的,永远不会存在。

第一个陷阱就是:误以为当前市场环境是“新常态”,假设你的交易结果会无限期保持相同水平,投资组合也会以同样速度增长。

实际上,这种假设几乎不可能成立。为什么这么说?

  1. 当前市场条件不会永远持续。如果你继续用相同的交易方式,可能会赚得更少,甚至亏损。
  2. 交易策略会失效。即便市场条件长期不变(几乎不可能),你的交易策略也会逐渐失去有效性。
  3. 随着投资组合增长,要在更大规模的资金上获得同样的高倍数回报会变得困难。资金越大,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就越受限。
  4. 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仓位可能会干扰你的心理状态,影响交易执行。假如几周前你的资产是 50,000 美元,现在却只是一次亏损交易的浮亏金额,那心态可能会崩溃。这种心理适应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这些因素表明:不要认为你的交易盈亏和市场条件会永远保持不变。

这种错误的假设往往会引发两大问题: 交易者常常会误以为,早期成功的交易策略能一直有效。然而,市场环境和策略的适用性总在变,很多时候这些策略无法适应更大的市场规模。

在没有对策略进行现实检验的情况下,交易者往往在市场波动加剧时大幅加仓,这可不是个好主意。这种做法常常导致惨痛的后果。

只需要一点点过高的杠杆、稍微多一点的市场冲击,再加上一丝恐慌情绪,交易者就可能在行情逆转时遭受巨额损失,甚至重创投资组合。

更糟的是,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着一种自负和固执的心态,比如“这套策略之前让我赚了 $N,为什么我还要改变?”

虽然我已经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但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当你在短时间内赚到一笔财富时,人是多么容易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是个“交易天才”。

在这时,许多人会忽视市场环境的重要性,错误地将所有收益归功于所谓的“新发现的交易能力”,而不愿承认自己只是运气好。

等到你意识到,真正推动收益的因素是市场,而不是你自己的能力时,通常已经为时已晚。

另一个常见但少被提及的错误是“生活方式膨胀”。许多交易者会因为短期内投资组合的增长而轻率地猜测未来的收益。

社交媒体,像 Twitter,愈加加剧了这种心理——总有人在炫耀更贵的手表、豪车、奢华的迪拜生活以及令人羡慕的 PnL 截图,让你觉得自己的成就永远不够好。

这导致很多交易者会大幅提升生活方式,消费那些他们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财富。这种行为往往是盲目乐观的短期收益驱动,根本不合理地外推到未来。

然而,当市场冷却时,你可能已经陷入困境,而大幅缩减生活方式不仅会打击自尊,在很多情况下还显得不切实际。

当前市场条件可能会让你的思维陷入危险的状态:

  • 不要假设这些条件会永远持续。
  • 不要认为你的策略会一直带来线性增长,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资金规模上。
  • 不要在仓位大幅增加后,依然能以同样的方式(无论是执行还是心理层面)管理交易。
  • 不要假设你已完全掌握市场规律,并能永远保持盈利。
  • 不要以当前市场条件作为未来收入的参考。

假设自己会犯错、容易自负,之前的成功更多是运气使然。用这种谦逊的态度审视自己、你的交易策略,尤其是你的自负心理。 许多交易者常犯的错误就是把投资组合的美元价值当成手里的真金白银💰。可事实是,这些利润在你把钱存进银行、缴完税之前,基本上都是“纸面财富”,根本不能算作真正的收入。

听起来有点无趣,但我见过不少交易者在每个市场周期中,从上亿资产跌回盈亏平衡,甚至面临破产的窘境。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个真实的现象。

我喜欢用俄罗斯套娃来比喻“投资组合余额”和“实际可用资金”之间的关系。未实现的盈亏就像最大的套娃,表面看上去的数字。而你真正能保留并使用的资金,则是最小的套娃。

在这之间,还有很多逐渐缩小的套娃,代表着种种可能导致资金缩水的因素。从大到小,财富会逐步缩水,最后留下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部分。😅(当然,洋葱的层次也可以类比,但俄罗斯套娃更直观。)

当你查看投资组合余额或未实现的盈亏时,尤其是这些资产在市场中波动时,得对这些数字打个折扣。换句话说,投资组合中的金额最终完全进入银行账户并且可以100%自由支配的概率几乎为零。

这不仅因为市场波动,还因为在许多地方,税务义务会吃掉你一大部分收益。即便在高点卖出,你也得把一部分利润交给国家。

除了税务,还有一些实际的“折扣机制”要考虑。正如前面提到的,你得给自己的失误留点容错空间。以下是一个主要问题:

  1. 时机问题

想要在市场最高点完全清仓,概率几乎是零。换句话说,真正实现投资组合的峰值收益是非常困难的。

现实中,结果往往会在一个范围内波动——可能是“过早恐慌性卖出,锁定大部分收益”,也可能是“经历完整的涨跌循环,回到起点”,还有其他各种情况。

理想情况下,你得尽量靠近前者,但这本身就非常难。得保持谦逊,接受自己可能会犯错的事实。记住,最重要的目标是尽量保留更多资金,而不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自负可没什么好处。😏 即使是2021年那群经验丰富的顶级交易员,在BTC的历史高点跌破$60,000、市场开始不稳时,他们选择逐步降低风险。这时距离最高点已经有大约15%的差距了。😅

那时候,看起来像是“错过了顶部”,但回想起后来的剧烈下跌,这其实是个很成功的操作。🚀

仅BTC这一波回撤就达到了约15%,而这还算是“较早退出”。一些主流山寨币的跌幅更是达到了两倍或三倍。💸

即使你对市场时机的把握还算不错,这样的回撤依然显著。如果时机判断错误(说实话,你很可能会错),损失只会更大。

接受一个事实吧:在市场的最高点卖出几乎不可能(希望大家都认同这一点)。因此,你得坦然面对,由于时机问题,你的投资组合总会不可避免地回吐一部分收益给市场。


逢低买入的陷阱 🔍

市场环境常常让人形成固定的交易习惯。尤其是当这些习惯曾经为你带来盈利时(特别是最近刚赚到钱),想要迅速摆脱这些习惯可真不容易。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BitMEX和熊市创伤后压力综合症(PTSD)。在熊市中,交易者被训练成在短时间内进行均值回归交易,并对几乎所有其他情况反向操作。

而牛市对交易习惯的影响同样深远,甚至更强烈,因为你在牛市中赚到的钱更多。这种环境下,你可能会掉入类似的陷阱。

具体来说,如果市场几乎在每个时间框架内都因你逢低买入而奖励你,让你形成“每一次下跌都是折扣,最终会反弹”的信念,那么在市场触顶后的第一次下跌时,你很可能会继续买入。

或者,按照我们提倡的“谦逊自省”的态度,你应该承认自己可能无法识别市场顶部,而是在市场下跌时误认为是折扣机会而买入。

如果你足够敏锐,可能会发现这次下跌与以往不同,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迅速恢复。

一些数据点可以帮助判断这种情况(比如未平仓合约(OI)的清算幅度——如果清算规模非常大,通常意味着趋势可能正在反转,但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

然而,在当下判断这些信号并不容易。😩

困难在于,即使市场已经见顶,它仍可能出现一些看似“黄金机会”的下跌,通常会伴随着强劲的初步反弹。

以2021年11月BTC的“假”历史高点为例: 价格波动🔄
从低到中段的 $40,000 区间,出现了明显的下影线和强劲反弹,但没能持续发酵,连新高都没能造出来。随后,在 $35,000 的低点又一次强劲反弹,结果依旧是没能延续趋势,也没有再创新高。

这些反弹看上去很诱人😏,但其实是市场触顶后的“假象”。如果你没及时识别,很可能就会被这些反弹诱导继续买入,最后搞得自己损失更大。

交易者常会被两个事件搞懵:

  1. 价格从明显的技术支撑位强劲反弹;
  2. 反弹后却没有任何趋势延续。

如果你够敏感,或许能把这些反弹当作中期交易的机会,同时降低风险(比如减少高风险投机资产的投资)。这种操作接近市场见顶后的“最佳实践”了👍。

但是,如果运气不佳,或者经验不足,可能会在下跌过程中不停加仓,期待反弹能像之前那样创新高(其实它们不会)。最终,当市场崩盘时,之前的盈利很可能会被全部吞噬。

这些反弹就像市场抛出的“诱饵”,让交易者变得自满,甚至继续加仓。这种行为对你的投资组合来说是巨大的隐患,因为它让你在市场峰值之后承担更大的风险。

尤其是在市场见顶、崩盘前的这段时间,很多交易者会把现金储备、盈利甚至已实现的收益重新投入市场,结果就是进一步增加了净敞口。

这听起来荒谬,但却是常态。

“折扣”其实是累积的:

  • 第一步:没在市场顶部卖出(折扣 #1);
  • 接着:在下跌过程中买入,消耗现金或增加敞口,但市场继续走低(折扣 #2);
  • 最终:你要么长期持有亏损资产,要么忍痛割肉(折扣 #2.5)。

这不是虚构,而是许多交易者的真实遭遇。我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对于经历过完整市场周期的投资者来说,这种模式一定也不陌生——甚至你可能也经历过。

总之,要对投资组合的峰值收益打折,因为不仅可能错过在顶部卖出的机会,还有很大的风险是在市场首次回调时被诱导买入,从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过度交易的分配阶段🔍
市场在顶部阶段往往会进入“分配期”,价格不再单边上涨,而是开始震荡整理。 根据市场的周期、交易工具和时间框架,震荡行情可能只是短暂的横盘整理。对于那些习惯在低时间框架内看到绿色蜡烛就急于交易的投资者来说,这段时间无疑显得漫长而折磨人。😩

常见风险有两种:

  • 逢低买入,却发现价格持续下跌(或者至少没有创新高)。
  • 习惯于趋势市场的交易者,在震荡行情中频繁操作,结果反复被市场“打脸”,损失惨重。😬

尤其在市场周期的尾声,资产价格每天都在飞涨,而唯一的入场机会往往需要极其激进的低时间框架趋势跟随策略。如果在市场进入分配期或横盘整理时,依旧使用这些策略,亏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这种策略失效本身就是市场变化的重要信号。如果你的低时间框架趋势跟随系统一直表现良好,但突然失效,超出了正常波动范围,那很可能说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因为逢低买入却遭遇小幅回调,还是盲目追逐已经消失的趋势,最终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当你的牛市策略失效时,损失在所难免。💸

市场冲击


还记得鼻子被堵住的那种窒息感吗?
那时你可能会懊悔,为什么没好好珍惜正常呼吸的时光。流动性在市场中扮演着类似角色——当它充足时,我们往往不会在意,但当它消失,问题就立刻显现。😳

如果你在交易较大的仓位,或者投资组合中有许多低市值、低流动性的资产,需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 当你急于抛售时,可能会对市场造成冲击。
  • 在不合适的时机抛售(如在市场抛售潮中将市价单砸向几乎没有买盘的市场),这种冲击会被进一步放大。⚡️

滑点会直接吞噬你的利润,因此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你的投资组合相对于峰值收益会有一个“隐形折扣”。如果主要交易的是 BTC、ETH 或 SOL 这类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问题可能不那么严重。但如果你主要交易的是新币、Meme 或其他高风险资产,那就得小心了。⚠️

在加密市场中,几乎没有真正的“避险资产”。当市场崩盘时,所有资产的价格波动往往趋于同步(相关性接近 1),几乎没有资产能够幸免于价格暴跌。而那些新兴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通常会遭受最严重的冲击,导致交易执行效果不佳,甚至带来更大损失。💔

此外,这种情况下还有一种心理陷阱:“它已经跌了这么多,为什么我现在还要卖?” “等反弹再卖”这种想法,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没有什么反弹可言😅。即使偶尔出现了,很多交易者也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和时机把握。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尊心。晚卖让你觉得自己傻傻的,没能早早出手。结果呢?干脆选择不卖,最后却亏得更严重。

对于那些投资组合里有流动性差或投机性高的资产的小伙伴,得把对峰值的预期调低,适当降低心理预期的“折扣率”哦。

  1. 复仇情节

这简直就是经典的交易心理陷阱!

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眼前的账户余额和之前的高峰相比,差距让人心痛又懊恼。这个差距足够让你感到不安,但又让你觉得只要几次成功的操作,就能弥补亏损。

这就是复仇式交易的开端——因错误积累而导致的巨大失败的伏笔。

复仇式交易的特征很明显:驱动它的是自尊心,充满了不理智和绝望。

在这样的状态下,思维混乱,完全只关注短期结果,忽视了长期交易的过程。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复仇式交易,而它的结局通常是灾难性的——这种行为大概率会让你越陷越深,亏得更惨。

最可怕的是,复仇式交易风险极高:一次情绪化的决定,可能轻易抹去你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成果。

  1. 小结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帮助你摆脱对投资组合峰值的执念,别让它主导你的交易决策。

如果你太过执着于那个峰值数字,把它当成唯一的目标,最终可能会遭遇毁灭性的后果。

建议是:用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投资组合峰值,把它视作一个动态的、需要打折的参考值,而非绝对目标。

这样看更贴近现实:

  • 你会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 你会保留更多的资金;
  • 不会因为追逐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数字,而毁掉自己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

记住,交易的核心是保持理性,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哦。

Reminder: Develop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currency and investment, approach blockchain rationally, and stay aware of risks. Report any illegal activities to the authorities
温馨提醒,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 English ·
  • 简体中文 ·
  •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