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Hyperliquid:架构、模式与增长潜力

2025-01-01 20:00:00
Hyperliquid 是一款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凭借独特的免 KYC 特性和透明的收入分配机制,在 DeFi 生态中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大家好,欢迎来到微小发报道的 WEB3 Mint To Be!我们在这里不断探索和讨论,为大家揭示 WEB3 世界的真相,理清热点背后的逻辑,提供深刻的见解。

本期节目是「Web3 赛道的现状和未来」系列的第三集,也是特别的一期。今天,我们将聚焦当前备受瞩目的链上交易平台项目——Hyperliquid。之前的两期我们聊了 Crypto AI 和 Defi,接下来的节目也会邀请嘉宾讨论 Meme、公链、Depin、游戏与社交、Payfi 以及 web3 政策等相关话题。

温馨提示:本期讨论的内容不代表各位嘉宾所在机构的观点,提到的项目不构成投资建议。


Hyperliquid 简介


Alex: Hyperliquid 是最近市场上备受关注的项目之一,我们的研究员 Lawrence 最近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所以请他来和我们分享更多细节。之后我们还会发布一篇关于 Hyperliquid 的综合研究报告,想了解更多的朋友们可以关注哦!在正式开始之前,想提醒大家,本期播客涉及的专业概念可能会比较多,虽然我们会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但如果你对项目不太了解,可能还是需要查阅文字版并做些额外的搜索以便更好理解。 今天聊的正事儿就是 Hyperliquid 这个项目,Lawrence 你老朋友了,咱就不多啰嗦了。很多朋友可能对 Hyperliquid 还不太了解,要是你给个简单易懂的解释,让 Web3 小白也能明白,你会怎么说?

Lawrence: 嗯,要是用一句话概括的话,Messari 提到的「链上 Binance」还挺合适的。虽然这说法并不完全精准,因为 Hyperliquid 现在主要是个衍生品交易所和现货交易所,而且它也有自己的 EVM 链。要知道,BNB 链已经跑了三年多,而 Hyperliquid 的 EVM 链还没正式上线。不过从业务上看,整体和 Binance 的定位还是挺接近的。


Hyperliquid 的价值主张


Alex: 对,「链上 Binance」。它不光是个交易平台,还有自己的 Layer1 链。所以现在我们讨论的时候,会更强调它的公链特性。相较于现有的交易所,比如 Binance,或者一些链上交易平台,比如 GMX 的衍生品交易和 Uniswap 的现货交易,Hyperliquid 有啥特别的地方?它的价值主张是什么?或者它提供了哪些独特的价值呢? 微小发报道:Hyperliquid 的核心交易机制其实跟中心化交易所很接近,都是基于订单簿的产品。🤔 费率、资金费率和交易手续费什么的,基本上都和中心化交易所一致,或许只是简化了一些。用户体验上,和 Binance 这样的中心化交易所差不多,但在 UI/UX 的表现上,Hyperliquid 可能还有点追不上。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是免 KYC 的!这点就让它在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中脱颖而出,跟 DYDX 比较相似,都是围绕订单簿来设计的。不过像 GMX 和 Jupiter 这样的交易所,采用了创新的产品机制来解决链上订单簿的性能问题,Hyperliquid 在这方面就有点不同了。

相较于现货 DEX,Hyperliquid 可不是一个随便都能上手的现货交易所。虽然它是免许可的,但这可不是免费的游戏。🤑 上面交易的标的还是得通过一套机制,这和大家熟悉的 Solana 的 Pump.fun 不一样,它不允许每个人都能随便发币。这就是它和现货 DEX 的一个明显区别。总体来看,我觉得 Hyperliquid 的价值在于,它的业务范围和 Binance 很接近,但仍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项目;同时,大家可能也会觉得它的去中心化还有点瑕疵。🤷‍♂️ 目前的市场环境下,Hyperliquid 在去中心化和产品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跟所有的中心化交易所比,它显然更去中心化;而在所有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它的体验也许更好一些。

微小发报道:没错,昨天我们也聊了这个,按照我们的定义,Hyperliquid 是个链上的交易平台。它的特点就是免 KYC,谁都能来交易。虽然大部分人也能在 Binance 上正常交易,但总有些人想要不经过 KYC 的自由。🤔 我觉得它的特性可以定义为去中心化,但更符合两个属性:第一,它是免许可的,意味着可达性超级高,没有限制;第二,整个交易所运行的核心信息都是透明公开的。这两点确实是大多数去中心化项目的共同点。但是,这两个属性是否就能完全代表去中心化呢? 核心观点: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较低,但未来有潜力改善。

  1. 单机链的特征
    Lawrence提到,Hyperliquid的Layer1可以视为一个单机链,所有节点和资金均由团队掌控。链上的资金管理采用四分之三的多签方案,实际上只有四个节点,这与BNB链和Solana相比,确实显得单薄。

  2. 去中心化的挑战
    Hyperliquid要实现去中心化并不算难,毕竟它只是个新上线不到一个月的项目。虽然现在的Layer1不开放给经验丰富的验证者,但未来是否会改变还不确定。不过,许多验证者还是对加入HyperEVM充满期待。要想进一步去中心化,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比如节点的地理位置分布,现在的去中心化程度确实不够。

  3. 与大型交易平台的比较
    Alex提到,Hyperliquid和Binance在衍生品和现货交易上提供的服务价值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去中心化程度,因为Binance的资产同样由多签管理。区别在于,Binance的运营数据和资金流动是黑箱,而Hyperliquid的合约和核心运营数据是透明且可验证的,且不需要KYC,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这种无许可性和数据透明性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4. 总结
    Hyperliquid的未来去中心化潜力巨大,透明性和无许可性使其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Hyperliquid 产品结构 微小发报道

  1. Hyperliquid 结构
    是个交易平台+Layer1计划。整体产品设计分为几个部分,具体长啥样呢?

  2. 现有产品
    目前有两个产品上线:

    • 衍生品交易所:最初构建的主打产品。
    • 现货交易所:刚上线不久。
      这俩都是建立在他们的 Hyperliquid L1 公链上,目前这条链并不是 EVM 兼容的,开发者不能随便上去搞事情。
  3. 公链特点
    从规划来看,RustVM 链主要支持衍生品和现货交易这两个核心应用。未来还会推出 HyperEVM。

  4. HyperEVM 介绍
    HyperEVM 是个 EVM 的 Layer1,但具体是 Layer1 还是 Layer2 还不太清楚。它和 RustVM 实际上是两个执行层,共识层则是同一个,基于 HyperBFT 的算法。如何实现联动,具体还没先例。

  5. 互操作性
    他们想让 RustVM 上的现货交易和 HyperEVM 的转账实现联动,互操作性是关键。两者的关系到底更像两条链还是一个 Layer1 和一个 Layer2,目前还不确定。不过,团队宣称它们都是 Layer1,都是主链。

  6. 架构总结
    总体架构:共识层+两个执行层,互操作性存在。目前一个执行层在跑核心产品,另一个是 EVM,开发者可以用熟悉的语言开发借贷、游戏等各种应用。 微小发报道:

  7. 互操作性讨论 🤔
    alex 提到,虽然可能是两条链,但它们之间的互操作性还是挺有意思的。之前有报告提到,交易链能为 EVM 链提供预言机的喂价服务,这种互操作性算不算呢?

  8. 资产转移与预言机 💰
    lawrence 认可了,预言机喂价确实是一种互操作性,它还能实现资产转移。不过这不是全量的,因为 EVM 上的资产通常比 RustVM 多。可能还需要一些特殊处理,像只有在两条链上都有的核心资产,才能互转,比如 HYPE 代币。HYPE 在 EVM 上可用作 gas,同时也包括了 RustVM 上的原生资产。目前来看,描述得还不够清晰。

  9. 链间关系类比 🔗
    alex 认为,HyperEVM 和 RustVM 的关系可以类比于 Binance 和 BSC,资产互转虽然方便,但具体执行上并不在同一系统。就像交易所与自有链之间的关系。

  10. 更直观的理解 🧐
    lawrence 觉得,最容易理解的关系是 Binance 与 BNB 链、Coinbase 与 Basechain 的关系。

  11. 共识层的机制 🔍
    alex 提到,它们是属于同一执行层模块,底层有个叫 HypeBFT 的共识层,这个机制源于之前的 Meta 团队创建的 Libra 项目,虽然因为监管问题暂停了,但共识机制是基于 Libra BFT 修改而来的。rustvm 当前的共识算法是否已上线呢?

  12. HypeBFT 已上线 🚀
    lawrence 确认,HypeBFT 已在今年 5 月份切换上线,从那时起,现货和衍生品交易就都在 RustVM 这个执行层上了。


Hyperliquid 的商业模式 💡


微小发报道:

Hyperliquid 的产品结构真是个有趣的拼图🧩,可以想象成两条链条,各自有自己的执行层,底下则是一个共通的共识层。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 Hyperliquid 的商业模式,那就是衍生品交易所和现货交易所的双重奏。衍生品的收入模式跟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差不多,收取手续费和资金费。资金费呢,既不是团队的私房钱,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除了这些,还有清算费。现货部分也不含糊,有交易手续费和类似上架费的 HIP-1 拍卖费用。

📊收入分配方面,Hyperliquid 的大头收入,除了部分流向 HLP 的补贴(给流动性提供者加点油),剩下的几乎都流向了 HYPE 代币。特别是 HYPE 和 USDC 的现货交易对,会销毁一小部分 HYPE 代币,剩余的收入则通过援助基金回购 HYPE。

说到 Hyperliquid 的产品,衍生品交易所简直是个明星产品🌟,而 HYPE 代币也是个值得一提的成功案例。它们通过激进的收入分配机制,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分给用户,团队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获利,除了给 HLP 的一部分,其他的统统给了 HYPE 代币。

微小发报道:

HLP 和 HYPE 代币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大概是怎样的呢?👀

团队并没有明确透露这个比例,不过他们说费用主要流向这两个方向。HLP 的分配策略分为三大块,分别根据 PNL 和 HLP 总体 PNL 来计算。到 11 月底,团队预计费用补贴将达到 4000 多万。而 AF 的初始回购资金是链上转账记录,可以查到,约为 5300 万。把这两者加起来,大约接近一个亿,基本上就是一半给 HLP,一半给 HYPE 代币哦。 小小总结一下: Hyperliquid 自上线以来,收入累计已达1亿,HLP 得到的约4000万,接近5000万则注入了基金,这些基金主要用于 HYPE 的回购,对吧?🤔

继续探讨: 不错,这数据截止到11月底。11月底后,AF 基金地址的交易量大增,但可视化工具还不够完善。不过,Hyperliquid 最近一个月的数据表现得不错。从它2023年上线以来,11月正式启动积分计划,差不多过去了一年半。

注意到的细节: 虽然实际分配可能是五五开,但项目文档并没明确说明收入分配的具体规则,目前还是悬而未决,对吧?

合理的安排: 确定了的去向有 HLP 和援助基金,但具体比例却没标出。我觉得这样也挺合理的,因为要补贴多少给 HLP 是动态变化的。从2023年7月到现在,市场整体处于上涨状态。链上的衍生交易所显示,散户整体都是在做多。HLP 的三种策略结合起来应该是小赚的,官网也能看到它们在牛市中一直持有净空头寸,策略上小赚的状态。为了维持 HLP 的收益,就得通过手续费、资金费和清算费来补充,这个是没办法具体规定分配比例的。

回到重点: 不过我们之前提到的,Hyperliquid 现在的现货交易平台,手续费和上币拍卖费用都是纳入资金管理的,对吧?

情况说明: 目前看来,Hyperliquid 的所有费用都是统一分配的,平台的整体收入中有一部分是分配给 HLP 的,包括现货手续费和上币拍卖费用。现货手续费分为两种,比如 HYPE-USDC 交易对,手续费有 HYPE 和 USDC 两种,其中 USDC 的部分分配给 HLP 和 AF,而 HYPE 的部分则直接销毁,降低最大流通量哦。💥

(这段文字版本已根据实际情况更新) 微小发报道
Alex: 如果他们那边有其他币种,比如说 PURR,PURR 与 USDC 的交易也是这样处理吗?都是转到基金会的地址吗?

Lawrence: 是的,所有的 USDC 手续费都会转给 HLP 和 AF,AF 部分会定期回购 HYPE,而 PURR 的部分则是销毁的。


Hyperliquid 的现货拍卖机制


Alex: Hyperliquid 的现货拍卖机制好像挺受关注的,能详细讲讲吗?

Lawrence: 当然可以!这是一个公开的拍卖机制,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参与。它采用的是荷兰拍卖方式,也就是降价拍卖,最先出价的人可以获得资格。每 31 个小时会启动一轮拍卖,在这段时间内,价格从上次成交价格的两倍开始线性下降,直到 1 万 U。这个 1 万 U 的数值是可以调整的,之前价格甚至低到 100 U,需求没那么高。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出价,首个出价成功的人就能按照当前价格获得资格。这个资格对应的是 Hyperliquid 现货交易所的 Ticker,支付方式是 USDC。最近几天,拍卖价格一直比较高,12 月 16 日的 God Ticker 甚至拍到了接近 100 万美金,而最近则维持在 30 万美金左右。

这个机制非常特别。市场上对中心化交易所,尤其是像 Binance 的上币策略有不少质疑,认为缺乏透明度和可能存在利益输送。Hyperliquid 的策略则是公开透明,收费机制清晰,所有收入都回馈给了 HYPE 代币。这算是对当前市场叙事的一种回应。 alex: 最近这十多天,上币费真的是个大数目,动辄几十万,最高甚至达到 100 万,平均大概在 30 多万的水平。其实这价格跟一些二线顶尖交易所的上币费差不多,比如 Bitget 或者 GATE,都是根据项目情况不同,几十万或者十几万的样子。所以说,想要上币的项目方,看到这样的定价,基本上也就能接受了,对吧?

lawrence: 完全同意!不过,样本数量小,时间短,这个数据不算特别稳,但毕竟是实打实的现金支出。项目方无论是上 GATE 还是 Hyperliquid,预算都是个重要的考量。这一点非常客观,但因为时间短,可能会有波动,毕竟资格太少了。

alex: 我觉得有个好处就是,整个竞拍过程的信息透明度高,不管是围观的用户、Hyperliquid 的代币持有者,还是项目股东,他们都能参与到这个上币的博弈中来。信息透明了,大家获取的信息都是一样的,决策起来就更高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和成本。目前,参与拍卖这个 Ticker 的项目大致是哪些呢?我注意到最初好像并不是为了拍这个东西,更多的是 Meme 的运营方,最近才有项目方开始拍卖这个 Ticker,那客户构成是啥样的?

lawrence: 是的,差不多在 12 月初,Solv 开始拍 Ticker 之前,大部分 Ticker 还是像域名那样的逻辑。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之前拍卖价格也便宜,最低几百美金,所以很多都是常见的 Meme 类 Ticker。Solv 是个比特币生态的质押协议,还有 Binance 实验室在投资。自从那之后,价格基本上都拉到了 10 万美金以上,之后更是一路高涨。 参与者变动的核心
项目方主导了参与者的角色,泛娱乐项目成为主流。比如,GOD这个游戏项目的Ticker,背后有Pantera的投资支持;还有MON这个Ticker,也是个游戏项目。Sovrn也是一款游戏,投入了30万美元。至于Anime,坊间传闻这是Azuki Token的Ticker。而麻吉的Cream,老牌借贷项目,屡屡受到黑客青睐,也参与了Ticker的拍卖,此外,麻吉的另一个项目ETHC也在拍卖Ticker。这种现象很正常,之前几百到几千美元就能拍到的东西,随着HYPE的增加和Hyperliquid的影响力,现货上架的费用水涨船高。很多游戏项目不仅要在Hyperliquid上架,还得在HyperEVM上发布自己的项目,部分游戏甚至计划在HyperEVM上运行,意味着它们对生态的绑定投入更深。


Hyperliquid 的业务数据表现

Alex: 刚刚聊了现货上币的事儿,Hyperliquid自上线以来,整体业务表现如何?哪些核心数据指标你觉得比较重要?

Lawrence: 从交易的角度看,关键还是交易量和交易手续费。Hyperliquid在去中心化衍生交易所中已经没有对手。最近一个月,只有少数交易量能达到它的1/10。几天前的交易量和未平仓合约金额(Open Interest),大约是Binance相关数据的1/10。主流交易对如BTC、ETH,以及一些短期热点新币种,比如Penguin(PENGU),都是这个量级。 根据微小发报道,Hyperliquid 在 Coingecko 的衍生品交易所排名大约在20左右,其数据大概是 Binance 的 1/10,Bybit 和 Bitget 的 1/5。与 Kucoin 和 HTX 等交易所相比,它们的交易量处于同一水平。至于现货交易,Hyperliquid 的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交易量高峰时,每天的交易额超过 5 亿美金,这个数据在所有 DEX 中能排入前五名,仅次于 Uniswap、PancakeSwap、Raydium 和 Aerodrome,后者是 Solana 和 Base 上最大的平台。除去 Uniswap 和 PancakeSwap,Hyperliquid 可以进入第五名。

不过要注意的是,Hyperliquid 的现货交易主要依赖于拍卖获得的资产,这意味着大部分交易量都是基于 HYPE,因此波动也相对较大。HYPE 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交易量。关键指标上,首先是合约的总交易金额,其次是现货的总交易金额,最后是上币费,即项目方愿意为生态支付的费用。这三项指标是评估它的重要参考。

Alex: 从交易额、持仓规模以及链上 TVL 来看,到了11月底,Hyperliquid 发生了明显的突破,12月中旬更是迎来了一波更高的飞跃。观察 TVL 的变化,11月底之前,整条链的 TVL 大约只有两个亿,虽然这比大多数应用链高,但仍显不足。然而到了12月中旬,其 TVL 接近 30 亿,达到了 26、27 亿的水平。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导致交易量和链上资金量暴涨了十倍? 主要事情:HYPE 代币正式发行,价格表现持续上涨🔥。根据这段时间的观察,Hyperliquid 在 HYPE 代币的表现上,真心是做得不错。首先,他们有个 AF 的资金池,如果早期关注,就等于把之前的收入全都用来回购自家的代币💰。它的代币分配没有留给投资人份额,早期的 31% 流通量全是空投给用户的。这样一来,筹码就完成了换手,很多空投的筹码被团队重新买回,导致价格持续上涨📈。

价格一旦涨到一定水平,社交媒体上就开始热烈讨论。比如,有人关注它的市值能否超过 Uniswap,结果没多久就真的超过了💥。后续的价格上涨也带动了生态代币的造富效应,比如 Farm 和原生的测试代币 Meme 代币 PURR,PURR 最高市值达到了 5 亿,Farm 也迅速实现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的收益🎉。这引来了大量资金想要进入 Hyperliquid 分一杯羹。

不过,最近大家发现 Hyperliquid 的机制下,似乎还不能有类似于 Pump.fun 的现象出现,因为它的 Ticker 需要支付 30 万美金💸。再加上近期关于安全问题的风波,导致 TVL 也在持续下降。就这些情况了。 对,最近的价格真的是跌了30%多。Hyperliquid发币之后,品牌曝光度暴涨,大家都在琢磨它是怎么做到这波强势增长的。看样子,它的增长虽说在发币前就有不错的数据,但和现在的水平比,真是差了不少。所以,发币事件显然是它的转折点。回头看看,这次发币带来的代币暴涨效应,吸引了大量交易者来这个链上淘金,还有不少套利机会也引来了大资金的涌入,形成了交易量、资金和交易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不过,现在价格已经高到一个不得了的水平,可能已经超过了百亿美金。要想像之前那样从3美金涨到20多美金,似乎难度大得多。至于你刚才提到的造富标的数的增长,跟SOL相比,显然是有限的。好的方面是供应有限,但不好的方面则是可以创新的项目数量也有限,门槛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之前实现的十几倍涨幅的两个因素,一个是Hype的快速拉升,另一个是早期项目强大的财富效应,如今似乎都遇到了瓶颈。那么,后续的增长动力还能从哪里找呢?

后续的上涨动力主要还是依靠现有机制下的拍卖Gas费、上架费和手续费。这些数据持续上涨。现在拍卖金额每天在30几万美金,交易手续费如果按万二的收取率,几百万美金是跑不掉的。所以,净收入每天应该有一两百万美金的量级。这个部分的收益会分给回购,之前的AF基金可能会攒一段时间后再放出。虽然重复过去的行为依然存在,但市值如今大了许多,近期数据涨幅也在放缓,所以这个动力肯定会减弱。所以,要想像之前那样从3U涨10倍到最高30U,真的很难很难。 市值观察🔍
Hype目前的FDV(完全稀释市值)已达Binance的30%,接近300亿美元。如果再涨10倍,差不多能追上以太坊,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短短一个月内涨10倍,这种幅度已经相当惊人,所以短期内价格大涨的动力基本没有。可能得等到HyperEVM上线这样的催化剂出现。

HyperEVM上线🎉
HyperEVM上线后将带来staking功能,HYPE也能作为gas使用。EVM上线后,市场对HYPE的估值可能会有所变化,因为公链的价值通常高于交易所。新的催化剂可能会影响市场动态。

Hype的表现💥
Hype的业务数据和技术表现其实不错,但业绩暴涨主要是因为发币后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投资者。AF基金在Hype上线之前掌握了约5000万美元,发币后迅速进行了回购,瞬间推高价格,从几美元飙升至10美元以上,令人瞠目结舌。

市场反应⚡
这种震惊的广告效应吸引了大量焦虑的投资者。目前,尽管每天仍有100多万美元的收入,根据Defi Lama的数据,最近24小时的业务收入约为100万,其中部分收入要分给HLP,净收入大约为30万。虽然每天一两百万的净收入看起来不少,但要维持如此高的价格,压力依然很大。

EVM链的故事📖
现在聊聊EVM链的相关信息。尽管还未上线,但它的生态构建规划、独特机制以及可能的价值捕获等方面的信息都备受关注。 微小发报道 Lawrence表示,虽然这条链还没正式上线,但它的测试网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且已经吸引了一些知名验证者参与,比如Nansen、Chorus One和Figment等在质押领域颇有声望的团队。此外,HyperEVM上正在开发的项目也不少,社区内每天都有开发者提问,早期社区成员中已有二三十个原生项目,还有十多个在其他链上活跃的项目,准备在HyperEVM上启动。

微小发报道 Alex问到,这些项目大概分为哪些类别。

微小发报道 Lawrence回应,项目种类繁多,包括一些交易工具,比如PVP.Trade,这在Telegram上算是个热门的社交交易产品,还有之前提到的比特币质押协议solv protocol,以及其他DeFi协议。NFT、游戏和Meme类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因为投机资金偏爱短平快的项目。目前在Hyperliquid RustVM上无法实现这些项目,所以NFT和Meme类项目的数量可能更多,例如前面提到的GOD和SOVRN游戏,种类相对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的测试成本并不高,对于Hyperliquid而言,如果后续发展不佳,项目也可以选择不继续发布,因此吸引了不少项目愿意尝试或表示意愿参与。

微小发报道 Alex再问,目前这条Layer1对Hyperliquid代币的价值捕获或价值输送有什么预期? 微小发报道:

  1. HYPE Staking 的模糊性
    Lawrence 提到,HYPE Staking 的赋能方式并不明确,大家只能根据类似项目猜测。首先,关于 Gas 的使用,文档中提到 Hype 将成 EVM 上的 Gas,但预计其 HyperEVM 的 Gas 费用会很低,因此销毁效果可能不会太显著。其次,Staking 方面,收入会像 dYdX 一样部分分配给 Staking,法律风险相对较小。不过,当前监管环境不太明朗,直接分配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但如果引入 Staking 的模式,历史上看通常没有太大问题。总体来看,Hyperliquid 的经济模型已经相当极端,几乎所有收入都分配给 HYPE 代币,方式是市场回购而非直接分配。根据 Lawrence 的理解,60% 的收入将会给到 Hype 代币,而该比例能否提升主要取决于补贴 HLP 所需的资金。

  2. Hype 市值的可持续性
    Alex 则认为,Hype 目前市值庞大,现货与衍生品交易显示其估值已不算便宜,可能包含了对 HyperEVM 未来表现的期待。如果 HyperEVM 表现出色,可能成为下一个 Solana Killer,市值将大幅上升,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亿。但如果其 EVM 表现平平,市值反而可能下滑。

  3. 市场波动的风险
    Lawrence 也表示,Hype 最近的涨幅太大,缺乏明显的回调,最高跌至 23、24 的水平,短期内催化剂也不明显,可能会进入一个价格表现不佳的阶段。 hyperliquid团队状况💪

  • 人员精简:alex提到,hyperliquid的团队一直保持在大约10人左右,相比于那些大型中心化交易所如binance(几千人),团队精简的确是个亮点。虽然业务数据还没能超越binance,但已经相当可观了。你觉得这样的小团队如何能维持如此高的业绩呢?

  • 市场营销策略:lawrence表示,hyperliquid的市场营销策略相当直接。自上线以来,几乎没有多少预算,所有的营销资金几乎都是之前积累的,像拉盘资金等于他们的营销预算。到10月底,累计的5000多万花得非常划算。虽然大部分中心化交易所的数据不公开,但我们能看到上市公司coinbase的情况。coinbase的三季报显示,它的营收十几亿,但成本却有8、9亿,运营和研发成本占了大头。

  • 核心专注:hyperliquid不需要像中心化交易所一样开发众多功能,专注核心功能减少了人力需求和研发成本。它的营销预算不是靠复杂的seo或渠道,而是通过价格表现和社区自发传播。这种方式大胆,但结果相当不错👏。 在谈论Hyperliquid时,Alex提到它的团队结构简直是个谜,跟竞争对手那庞大的人员和管理开支比起来,简直亮眼得让人挠头。🤔这里有两个可能性:一是Hyperliquid抓住了行业的精髓,专注于核心功能,利用最有效的营销手段,省下了不少不必要的预算;二是它的业绩只是昙花一现,前期投入了5000万的资金拉盘,但如果后续不再投入,能否维持这样的业绩就成了大问题。

如果第一种说法成立,那其他交易平台可得反思一下,为什么人家能用那么少的人力成本取得这样的成绩?要是第二种可能性成真,那Hyperliquid之后的路就不太好走了,可能不得不增加开支,像是扩展产品线、增加商务团队,甚至是营销预算,这些成本会渐渐逼近。长期来看,Hyperliquid的小团队也得逐步扩张。你觉得这两种可能性哪个更靠谱呢?

Lawrence则表示,从目前的观察来看,Hyperliquid可能会保持小团队的规模。看他们的操作,比如HIP-1的现货交易上币机制,和Binance等中心化交易所的listing团队相比,Hyperliquid似乎简化了流程,省去了很多人工成本和潜在的利益冲突。

Alex补充说,这也意味着他们有监管团队。😅

Lawrence继续分析,Hyperliquid用一种简单且公正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但从现在来看,至少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方案。从长期经营的角度,它省去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整体上还是大幅削减了开支。💡 创始人 Jeff 的思维方式 👀

从 Jeff 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是个能从底层原理出发解决问题的人。他一开始就不想接受投资,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知,也不太在意市场上其他参与者的做法。这种从根本出发思考的方式,真是我们行业内优秀创业者所需的核心素质之一。有观点认为,优秀的创业者有自闭倾向和童年创伤,我觉得他这种自闭的特质,确实是有道理的。


Hyperliquid 代币的经济模型与估值探讨 💰

Alex: 对,Hyperliquid 的团队规模,让我想起大型交易所团队。你刚提到第一性原理,就像马斯克常说的那样。他还提到过一个概念,叫“白痴指数”。简单来说,就是用同样的原材料,造一个东西可能要花几十倍的成本,比如火箭。总成本与原材料的比率就是白痴指数。他认为这个指数越低,产品越好。例如,原材料10块,最终造价15块,白痴指数就低。

如果 Hyperliquid 的模式能长期持续,那大多数交易平台的运营成本白痴指数就显得偏高。如果它的逻辑成立,很多交易所可能需要反思,精简运营,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有效的产品上,从第一性原理思考业务构建。这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可谓贡献巨大。最后,咱们聊聊 Hyperliquid 代币的经济模型和估值问题。HYPE 现价20多块,值得买吗?合理区间在哪呢?先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HYPE 的经济模型吧!

  • 代币分配:总量10亿枚,30%给团队和基金会。团队部分锁仓一年,从2025年12月开始释放,最大释放期在2027到2028年。剩下70%中,31%用于初始创市分配(空投),约39%用于未来社区激励。

  • 援助基金:AF已回购超过1.1%流通量,目前流通量为31%左右,实际流通约30%。这就是筹码的分布情况。

  • 经济模型:团队未提取费用,全部分配给HLP和AF,AF负责回购。到11月底,总收入接近一个亿,12月收入预计超过1000万,HIP-1的Gas费用近期上涨,可能带来四五百万的收入,加上手续费收入。

  • 估值对比:合理类比BNB,因其对标。交易量方面,衍生品交易量约为Binance的10%,现货交易量在1%到2%之间。 要估值 HyperEVM,得先看看它跟现有交易所的关系。可以把这理解成 Binance 的迁移关系。老实说,我并不认为 Hyperliquid 目前的全部 TVL 会搬到这条 EVM 链上。对比一下,Binance 链和交易所的 TVL 比值大约是 3.7%,而 Coinbase 则在 6.6%。不过要注意,Coinbase 的数据是因为它没在链上透明公布储备金,而是在季报里披露,所以这个 6.6% 是基于第三季的数据,经过 Binance 当期涨幅的调整。

如果 Hyperliquid 热度高,我们可以估算到 10%,那它的数据大约相当于 BNB 链的 3%。现在它的市值已经是 Binance 的 10%了,从这些指标来看,Hyperliquid 可没贵得离谱。我们还得考虑它的经济模型,HLP 的部分算是它的成本,净利润的 100% 用于回购 HYPE。而 BNB 早期明确表示是用净利润的 20% 回购 BNB,但因为监管原因,这个规则在 21 年被改了。根据当时的数据,21 年左右还是接近用 20% 净利润回购的比例呢。 经济模型分析✨

  • Hype vs BNB:从经济模型来看,Hype 的表现明显优于 BNB,但具体好到什么程度还真不好量化。总体来说,按照 BNB 的估值标准,Hype 的估值并不算高。前提是,我们的估值得依赖数据,而 Hyperliquid 的数据是基于 Hype 的高价格。这里的因果关系很有趣,Hype 的上涨推动了数据好转,从而让估值指标显得不错,而不是因为估值看起来不错而导致 Hype 上涨,逻辑还挺清晰的。

  • 数据波动📉:Hyperliquid 最近一个月的数据波动大得惊人。我们在估值时,Hype 与 BNB 的对比比例大约在 3% 或 10%,但其数据经历了先涨十倍再跌三四成的剧烈波动,这让具体数值的有效性值得怀疑。不过,我认为还是用这样的框架来估值比较靠谱。可以看到,其他一些估值方法也在尝试将它的三种业务分别进行估算,比如参考 GMX 和 DYDX 来评估其衍生品,或者用一些 DEX 来估算其现货交易所。

  • 估值方式💡:当然,还有一种估值方法是计算其 PE 或 PS。由于 Hype 有代币回购和销毁机制,收入直接影响 Hype 的代币,因此可以用这些指标来估值。按照刚才提到的指标计算,Hype 大概有 38 倍的 PS 估值,这与 AAVE 的情况比较接近。总体来看,即便现在价格有所下滑,基于这些反身性较强的指标,其估值并不算贵,但也不能说便宜。

  • 后续报告📊:关于更多的估值算法、视角和业务数据,大家可以关注 Lawrence 即将发布的关于 Hyperliquid 的综述型研报,内容会更加清晰。上周发生的黑客事件导致了许多 Hyperliquid 用户,尤其是大额资金的撤出,Lawrence 能否帮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呢? 微小发报道: Lawrence 提到,著名的白帽黑客 Taylor 受到了 Ronin 和 Dragonfly 创始人的认可,显示出他在涉及朝鲜黑客的事件中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关注到几个朝鲜黑客在 Hyperliquid 上的交易,并指出这些黑客实际上已经爆仓。Taylor 之所以发声,是为了提醒市场,朝鲜黑客已将 Hyperliquid 作为目标。他在两周前曾向 Hyperliquid 提出过警告和报价,但对方并未采纳。

事态发酵后,Hyperliquid 的社区成员对 Taylor 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他可能并不可信,甚至觉得朝鲜黑客不过是炒币失败而已,没必要太在意。Taylor 反驳称,这正是朝鲜黑客攻击协议前的一种典型模式。随着讨论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为 Taylor 辩护,称他是一位能力出众、背景良好的白帽黑客。

在这之后,Hyperliquid 团队在 Discord 上回应,表示目前未遭到攻击,但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之前提到的,Hyperliquid 的资金主要来自 Arbitrum 桥,且大部分资金的控制权在团队成员手中。从攻击角度来看,主要风险集中在这两方面。尤其是团队的签名,如果受到社工攻击,防范难度会很大,因为只需获取三个签名就能造成重大影响。 在分析Hyperliquid时,大家普遍认为即便攻击真的发生,由于其TVL主要是USDC,许多人觉得这事儿不太可能。首先,Circle对USDC的关注可不止于此。其次,Arbitrum对此也不会无动于衷,毕竟Hyperliquid贡献了Arbitrum TVL的50%和USDC流通量的60%多。换句话说,如果Hyperliquid出问题,Arbitrum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得出手救场。说实话,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Hyperliquid作为一个市值300亿的项目,安全性确实显得脆弱。

虽然当初市值较小时,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家或许没那么担心,但现在的市值背景下,问题就显得棘手了。若处理不当或真的遭到黑客攻击,虽然Circle或Arbitrum可能会出手相救,但团队的信誉,以及在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都可能对他们造成严重打击。所以,关于资金的担忧,真心是有依据的。毕竟,黑客没攻击过并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来。

Alex: 今天我们花了不少时间专门聊Hyperliquid,简单总结一下吧,我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待会儿Lawrence可以补充。我发现Hyperliquid的商业模式其实跟许多顶尖中心化交易所的链上模式很类似,区别在于它是个无许可的所,数据透明可验证。这一点跟大部分中心化交易所可不一样。此外,它也是个多签控制的地方。

未来它最大的估值增长潜力,来自于尚未上线的Layer1,有不少潜在项目在排队。两条链的互操作性也是值得期待的。不过,它当前市值已经不低,推动市值和业绩增长的原因,与其早期通过团队果断的5000多万美金购买将价格推上去,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团队的预算状况没有最初那么宽裕了,市值也达到了一个瓶颈,未来的增长可能面临一些挑战。短时间内,似乎缺乏明显的推动力,这可能导致价格表现有些承压。Lawrence,你有没有想补充的?

Lawrence: 我想补充一点,从长远看,可以把它视作与中心化交易所业务相似的项目。中长期的关键在于成本极低,这使得有更多资金可供长期运作,既可以用于补贴用户,也可以回馈持币者。团队的总体开支占比目前很小,未来应该会有持续的趋势。这可能是 Hyperliquid 在加密交易所中最持久、最坚实的业务形态所带来的一个疑问。

Alex: 对呀,这种优势在许多 DeFi 项目中都能看到,比如 AAVE,可能只需要几十个人来运营协议,相比之下,银行的人数简直是天文数字。Hyperliquid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少数人依然可以成就大事业。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未来价格回调,Lawrence 你会考虑买入吗?

Lawrence: 我会考虑的。我之前有部分空投,但在大约 10 块的时候卖掉了,现在有些后悔,因为当时没做足功课。目前短期内不太看好,但中长期还是抱有希望。如果有回调,我会考虑买入。

Alex: 好的,今天的播客就到这里,大家可以期待 Lawrence 的 Hyperliquid 综述报告。

Reminder: Develop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currency and investment, approach blockchain rationally, and stay aware of risks. Report any illegal activities to the authorities
温馨提醒,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 English ·
  • 简体中文 ·
  •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