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X清算数据真相:市场或面临更大危机
交易者的爆仓,数十亿美元“一夜之间”蒸发。但如果真实的爆仓数字比报道的高出19倍呢?我们拿到的数据,结果比你想象的还要糟。
- 爆仓现象 💥
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接触,无论是通过“导师”的华丽课程,还是作为传统工作的替代方式,大家都能在家中通过电脑,潜在地赚取可观的收入。
可是,真的是那么简单吗?如果是,人人都能成功。现实是,大多数交易者最终亏得一塌糊涂,账户爆仓。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损失呢?其实,所有问题都围绕着一个大家都害怕的事件:爆仓。
爆仓是杠杆交易中的核心机制。它发生在交易者的保证金不足以覆盖未平仓头寸的损失时。这时候,交易所会介入,自动平掉仓位,确保交易者或平台不会再背负进一步的损失。
根据保证金不足的严重程度,爆仓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
-
部分爆仓:只减少交易者的部分头寸,剩余部分依然活跃,让交易者可以继续留在市场中,同时降低风险。
-
完全爆仓:整个头寸被一刀切平掉,彻底消除了交易者的暴露风险。高杠杆环境下更常见,因为微小的价格波动就能彻底清空交易者的保证金。
爆仓背后的因素 🔍
导致爆仓的原因有很多,围绕着风险和保证金之间的微妙平衡。 ·杠杆:杠杆就像是你用小钱撬动大生意的秘密武器,但别忘了,潜在的利润跟着风险一起蹦出来。杠杆越高,触发爆仓的危险就越大,比如用50倍杠杆,价格只需逆转2%就能让你全部血本无归。所以,管理好风险可真的是杠杆交易里的重中之重!⚖️
·维持保证金:每个交易所都有个“最低保证金要求”,确保你能继续玩下去。这就像是你的安全绳,当保证金低于这个水平时,交易所会直接平仓,避免你更惨。别掉以轻心,没时刻关注这些要求,你可能会在一瞬间被强制平仓,真是让人心塞啊。💔
·市场波动性:突发的价格波动简直是交易者的天敌,尤其是高杠杆下的头寸。波动性就像个黑洞,瞬间吞噬可用保证金,几乎不给你反应的时间。而且,高波动时连锁反应太可怕了,一次爆仓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效应”,价格越走越偏,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挤压:挤压是导致爆仓的快速引爆器,特别是在价格剧烈波动的时候,迫使反向交易者平仓。高杠杆和低流动性组合,就像雪球一样,加速价格波动,市场波动性直线上升。
当价格猛涨时,空头交易者就像掉进了陷阱,因为他们的保证金撑不住了。为了避免更大损失,他们不得不回购资产,反过来又推动价格上涨。这种情况通常会快速变成一连串的爆仓,某个交易者的平仓直接助推了价格的上涨,结果大家都跟着“跳舞”。🎉
反之,当价格猛跌时,持有多头仓位的交易者同样面临风险。保证金缩水迫使他们卖出仓位,进一步增加卖压,加速了下跌趋势。这种卖压就像加速器,推动价格下行,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零售交易者的协调买入,特别是像Reddit上的WallStreetBets社区的“神操作”,偶尔能让股票价格意外飙升。随着价格上涨,空头不得不回购股票,推高价格的同时,也让局势愈发紧张。
这一切最后演变成了历史性的GameStop事件,股价从2021年1月初的约20美元暴涨至月末的483美元。这个挤压事件让许多做空的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真是翻天覆地的一幕。📈
·API与爆仓 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爆仓事件可真是一出大戏,特别是那些在市场下行时的“多头挤压”,让人印象深刻,影响深远。
🤔 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的爆仓事件似乎比FTX崩盘或Luna的灾难还要严重?其实,你的感觉没错。
最近的爆仓事件背后有三个主要因素:
-
总市值的变化
2020年3月,整个市场的总市值仅为2660亿美元,但到2025年,这一数字竟攀升至3.71万亿美元。要真正弄清这些爆仓事件的严重性,得看看它们和市值的比率,而不是单纯的绝对数字。单纯用数字看,最近的爆仓似乎要比实际情况严重多了。
这张图表能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爆仓的规模和影响,但数据的真实性还是有点问题,这就是第二个因素。 -
CEX WebSocket API的限制
直到2021年第二季度,大多数CEX都通过API提供准确的爆仓数据,但随后他们引入了限制,每秒只报告一个爆仓事件,实际发生了多少次根本不管。这一变化大大减少了报告的爆仓数字,让2021年后的数据看起来比之前要小,影响也显得微不足道。@K33Research 做了一篇研究文章,揭示了这一点,并用两个简单但有力的图表展示了情况:
- 第一个图表显示,自从API变更后,爆仓数量明显减缓,即便总市值远超2021年,爆仓数据仍然保持在低水平。
- 第二个图表则将总爆仓量与每日名义未平仓合约(OI)的变化进行了对比。
巨大的日内OI波动通常会引发大量爆仓,但如图表所示,2021年第二季度后,在出现大幅度OI波动的日子里,并没有爆仓的明显激增。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提供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Bybit,2021年9月)和“优化用户数据流”(Binance,2021年4月),但有些人认为这只是公关手段,目的是为了避免引起过度恐慌,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的真实数据。
-
Hyperliquid
作为一个真实的平台,Hyperliquid也在这场风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场加密货币的爆仓大戏,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hyperliquid 成为首个能与中心化交易所(CEX)抗衡的 layer 1 区块链永续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这里有个大不同:它提供了所有爆仓事件的透明且无限制的报告,数据都公开可见哦📊。
这种透明度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局面。一方面,CEX 的爆仓数据受到限制(因为它们只报告部分数据),另一方面,hyperliquid 的数据完全不受限制。结果,爆仓数据的报告量大幅增加,归功于 hyperliquid 的透明性✨。
透明度对整个交易生态系统影响巨大。在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中,爆仓数据往往是选择性报告或汇总,这种做法限制了交易者实时分析市场的能力。而 hyperliquid 确保每一个爆仓事件都能被公开查看,这为杠杆交易活动提供了更准确、全面的市场理解。
对交易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状况,识别潜在的挤压情境、监控风险水平、判断市场情绪。研究人员和分析师也能从未经过滤的链上爆仓数据中获益,这些数据为波动性模式、风险行为和市场对爆仓的反应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这种无限制的数据访问促进了一个更公平、更高效的交易环境,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获取信息。通过为永续交易设定新的透明度标准,hyperliquid 不仅挑战了 CEX 的隐秘性,还提升了爆仓数据的整体可靠性,让交易者能够在更大的信任和更丰富的市场见解下进行操作。
真实的爆仓数据
计算 hyperliquid 比率
hyperliquid 的透明度和广泛的指标让我们能够看到长时间内的真实情况,而 CEX 的衍生品部分因为 API 限制,未能报告与现实相符的数字。图表中显示的数据差异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尽管 CEX 的未平仓合约和交易量远超 hyperliquid,但它们报告的爆仓数字却依旧不切实际地低🤔。
有了 hyperliquid,我们现在拥有一个可验证且准确的数据集,可以用来比较 CEX 爆仓报告的失真程度。
媒体提供的数据通常呈现不完整的图景,因为它们基于有限的 API,无法捕捉到爆仓的全貌。相比之下,hyperliquid 的无限制报告提供了所有爆仓事件的透明和详细记录,证明 CEX 的爆仓活动可能远高于它们公开披露的数字📈。
调整 CEX 爆仓数据使用 hyperliquid 比率
估算 CEX 的「真实」爆仓数字?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学题!我们用 Hyperliquid 的爆仓/交易量比率和爆仓/未平仓合约比率当基准,再把这些比率和 CEX 在两个特定日期(12 月 9 日和 2 月 3 日)报告的数据比较,得出一个调整因子。📊
Hyperliquid 平均比率计算:
-
爆仓 / 未平仓合约(Hyperliquid)
- 12 月 9 日: 1.07B / 3.37B ≈ 0.3175
- 2 月 3 日: 1.42B / 3.08B ≈ 0.461
- 平均 ≈ 0.389 (38.9%)
-
爆仓 / 交易量(Hyperliquid)
- 12 月 9 日: 1.07B / 5.30B ≈ 0.2021
- 2 月 3 日: 1.42B / 18.0B ≈ 0.0789
- 平均 ≈ 0.14 (14%)
这两个数字(38.9% 和 14%)就成了我们的参考点,帮我们判断如果其他交易所也跟 Hyperliquid 类似,爆仓数据可能是什么样子。
把这些比率应用到 Binance、Bybit 和 OKX:
对于每个 CEX,我们都得出了两种「调整过的」爆仓数据:
- 用 Hyperliquid 的爆仓/交易量比率
- 用 Hyperliquid 的爆仓/未平仓合约比率
接着,我们为每个日期取这两个调整结果的平均值。
结果显示,CEX 报告的爆仓数据(通常是数亿美元)远低于 Hyperliquid 比率暗示的数十亿美元范围。😱
以下是 12 月 9 日和 2 月 3 日的报告与调整后的爆仓数据图。每个交易所都有两条柱状图,浅蓝色和浅绿色是报告的爆仓数据,深蓝色和深绿色是调整后的爆仓数据。
调整后的值是通过使用 Hyperliquid 的爆仓/交易量比率和爆仓/未平仓合约比率的平均值作为基准计算得出的。虽然这为潜在的爆仓数据差异提供了更清晰的视角,但由于不同交易所的市场结构、零售参与度和做市商活动等的差异,仍可能存在一些变动。
关键评论:
Binance、Bybit 和 OKX 的爆仓数据严重低报!报告的爆仓数据(浅蓝色/浅绿色)远低于调整后的数据(深蓝色/深绿色),这表明实际的爆仓数据可能远高于公开披露的数字。💥 Binance 的爆仓数据大翻车!📉
🔍 巨大的差异:根据调整后的信息显示,Binance 在 2 月 3 日的真实爆仓数据应该接近 17,640M,而不是之前报道的 611M。再往前追溯,12 月 9 日的实际数据应该是 10,020M,而非 739M。
💥 Bybit 和 OKX 也不例外:调整后的 Bybit 爆仓数据为 8,150M,而不是报告的 247M;12 月 9 日的真实数据为 4,620M,而不是 370M。OKX 也有类似情况,2 月 3 日的调整后爆仓数据为 7,390M,12 月 9 日为 3,980M,而它们报告的分别只有 402M 和 425M。
📊 主要爆仓事件及「真实」估算:对比 Hyperliquid 的爆仓数据与各大 CEX 的有限报告后,明显发现了差异。我们收集了 Binance、Bybit 和 OKX 在 12 月 9 日和 2 月 3 日的数据,分析了它们的爆仓/交易量和爆仓/未平仓合约比率。
为了更精准地估算真实爆仓数据,计算了 Hyperliquid 的爆仓/交易量的平均比率,并将其应用到 CEX 上。我们可不是随便算算,而是根据每个交易所的交易量加权计算爆仓比率,这样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整体爆仓活动。
计算出的调整倍数分别为:Binance 21.19,Bybit 22.74,OKX 13.87,简单平均的全球调整倍数为 19.27 倍,但经过加权后更准确的数值是 19.22 倍。
这表明,CEX 的真实清算数据可能高出官方报告约 19 倍,或者至少比通过其限制性 API 公布的数据高出 19 倍。
得到了这个 19.22 倍的调整倍数后,我们开始分析加密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清算事件,尝试估算如果它们像 Hyperliquid 那样透明,真实的清算数据会是多少。下表对比了常见清算金额与修正后的 19.22 倍调整后的数值:
「Reported」指的是在聚合器、社交媒体或有限 API 上发布的数字。
在 2021 年第二季度之前的事件,由于没有 API 限制,清算数据要可靠得多。📈 正如这张图所显示的,许多2021年后从CEX收集的数据清算数字,可能远低于实际情况。通过引入Hyperliquid的透明性乘数,这些事件的清算规模比官方数据要大得多。
3.4 清算与市值的对比
为了提供更深入的视角,我们将这些事件的「真实」清算额与当时的总市值进行对比。比率计算公式为:(清算金额/市值) × 100。
对「真实」清算数据与整个加密市场市值的比较,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每个事件对市场动态的影响。这不仅展示了在短时间内消失的资本规模,还反映了当杠杆解除时,市场情绪的剧烈波动。
在很多情况下,调整后的比率更加显著,表明参与者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远超最初的印象。因此,理解这些清算与市值的比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心理和流动性在极端波动时期的变化。
4. 结论
从上述数据和对比中,明显看出一个模式:CEX公开报告的数字通常低于「真实」清算活动。当调整以匹配Hyperliquid透明的比率时,像Luna和FTX崩盘这样的事件揭示了比官方数据更大的影响,这进一步支持了CEX可能低报清算数据以掩盖波动或管理公众感知的观点。
特别是在回顾历史事件时,这种对比显得更为突出:2020年COVID崩盘,虽然当时是一场重大市场事件,但现在看来相对较小,原因在于当时杠杆参与者较少。随着杠杆的普及,清算的绝对和相对规模不断上升,但官方数据的局限可能会导致交易者和分析师对系统性风险的认知产生偏差。
此外,交易所常以「优化数据流」或「确保公平交易条件」为由,限制实时清算数据的发布,这无疑服务于更广泛的利益。低报清算数据能够减少新零售投资者的恐惧感,同时也让交易所获得对市场整体风险暴露的独家洞察。
虽然这些做法或许能缩小报告数据与实际清算活动之间的差距,但Hyperliquid基于链上的无限制报告,仍然强调了真正透明度对于任何希望在杠杆加密交易中航行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